当前位置:首页 > 学生工作 > 团学动态

团学动态

结对共建,赓续文化:我院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大同镇潘村村调研学习

来源:人文学院文字部   作者:人文学院文字部    时间:2022-07-13
 

会议开始,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钱珊回顾并总结了上一次前往潘村村进行实地考察的经历经验,并表示实践小队将根据杭州市园文局开展结对共建乡村(社区)博物馆工作的统一部署,有序推进乡村(社区)博物馆提升工作。

随后,人文学院教师张洋博士就讲好地方故事、加强文化宣传、做好数字化建设三个方面汇报了工作计划和预期成果。

接下来,潘村村支部书记翁恭前和大同镇副镇长蓝燕表达了对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实践小队的大力支持,并期待结对活动的顺利开展与成果的呈现。

会议氛围轻松愉快,交流亲切友好。最后,人文学院副院长林航与翁恭前交流了本次实践的可行性和意义的多样性。一方面,林航希望能够通过讲好潘村故事,深入家族家谱,使得可见的建筑和文脉的梳理合流,走向精神共富的江河。另一方面,翁恭前希望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实践团队,能够通过实地走访乡村博物馆,了解潘村族谱,挖掘红色根脉,传承矿石精神,从而在乡村博物馆的基础上,打造出代表潘村村甚至建德的一张“金名片”。

学生队长杜艺敏也表示了对学院和村庄提供的实践平台的感激,希望通过充分运用专业知识,为潘村村的文化建设献出青年力量。

会议结束后,在村支书翁恭前和文化员老师的带领下,调研分队进入翁底翁氏民居进行参观学习。这座潘村最古老的三进式院落墙漆斑驳,但是墙上印刷的革命标语与充满年代感的贴画物件处处透露着曾经的繁华岁月。

潘村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这座古民居经过改造已经成为矿石博物馆,承载着潘村深厚的文化记忆。调研分队此行的目的,就是要在现有的矿石展览的基础上,挖掘深层的文化故事,增赋人文价值。在参观过程中,张洋强调,开发基础设备较好的博物馆,需要有“敢破敢立”的精神,要在普通的矿石展览的基础上找出乡土故事,发扬人文精神,学生队伍要敢想敢做,踏实地落实工作,有所创新,有所受益。

古色古香的院落建筑让人文学子饱饮木香,木雕砖雕应接不暇,轩窗绿意令人遐想,林航介绍,这座古民居是村落最古老的建筑,随处可见不同年代的印记,房屋的装饰都有其特殊的故事,唯有细心者才能体会当时人的所思所想。一席话让调研队员醍醐灌顶,参观更加细致,生怕错过了有关文化记忆的蛛丝马迹。潘村乡土气息浓厚,人才辈出,在各个年代都有精英人物,现在更不乏传统技艺的手艺人,因此,在各个故事之间做好取舍,串联出完整的文化脉络,才是调研工作的重中之重。潘村博物馆建设任重道远,乡土文化故事更等待我们细细挖掘。

赴大同镇潘村村民俗文化展陈馆公益建设小分队应邀请近距离观摩村中珍藏的翁氏族谱。四本饱经波折留存下来的完整族谱里记载着家族的变迁与兴衰。

族谱厚实而齐整,内里字样工整清晰。我们了解到,这样的族谱总共有四本,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其内页已经出现了残缺和破漏。

翁恭前向我们介绍道,如今村庄中能够看懂族谱的人已经不多了,唯一能够完整解释的人也在几年前去世。这让小分队队员们愈发深切地体会到传承乡村根脉,发扬乡土文化,记录独特故事的迫切性与必要性。经过了解与评估。分队成员向村支书提出将族谱电子化存档的提议,希望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借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凝聚村庄百姓的“魂”用更加稳定的方法留存下来,为乡村根脉的代代相传做好保障,续燃延续中华传统文化的熊熊火炬。

1

2

3

4

5


官方微信
学校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
(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浙ICP备070099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