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太炎讲堂系列之:明清海岛治理的演迁

来源:人文学院   作者:人文学院    时间:2023-12-06
 

王日根讲座1

2023124日下午,人文学院太炎讲堂系列讲座在恕园23号楼314会议室召开,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王日根老师受邀作题为“明清海岛治理的演迁”的报告,历史系范立舟教授担任主持人。历史系周东华教授、余清良副教授、尤东进副教授、琚小飞副教授、蔡丹妮博士参会与谈。众多师生齐聚一堂,共飨学术盛宴。

王日根讲座2

会议伊始,王日根老师提出本场讲座所论主题,即“由明及清东南海岛治理的政策嬗变”,分别围绕四个部分开展。

第一个部分主要是对明清时期海洋史研究的学术史回顾。王日根老师向我们介绍了陈春声《地方故事与国家历史:韩江中下游地域的社会变迁》(三联书店20216月版)、李其霖《清代黑水沟的岛链防卫》(淡江大学出版中心20188月版)、何孟兴 《浯屿水寨:一个明代闽海水师重镇的观察》(兰台出版社20063月版)等重要著作的主要内容。

第二个部分围绕“海岛治理的基本内涵”展开讨论,王日根老师认为,中国东部沿海共有约9000个海岛,但海岛的状态是千差万别的,有的适合开发治理,有的却无法开发利用。例如:烈屿是在南洋的贸易打通之后,人们栖息该岛,便利去往南洋。但这里无论是耕种还是捕鱼,都不太合适。大嶝本来是制盐的地方,这方面的利益不大之后,人们也改为往新加坡谋生了。角屿作为可以种植山芋的地方,却因为鼠患而宣告其无法让人定居。浯屿岛的西面适合居住,甚至还有多家店铺,但这里“民气浮嚣”,或有海上环境影响的成分。

第三个部分是对“明代海岛治理由冒进转向务实”进行探讨,王日根老师指出,元在澎湖设有巡检司,在泉州府城东南三十五都海岛中,元时建,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徙其民于近郭,巡检司遂废。明初,像福宁州的嵛山,福州连江的上竿塘山、下竿塘山,福清的海坛岛和双屿,兴华府莆田的湄洲岛,泉州府同安县的大、小嶝岛和鼓浪屿,等等,均被徙。明初为防御倭寇的袭扰,明王朝在沿海进行大规模的海防建设。明代水寨作为抗击倭寇的第一道防线,在整个海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明代水寨的设置与变迁以福建最为典型。从总体上看,明人对明初福建水寨的设置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对水寨的内迁则大为诟病,而现代学者基本上承袭了明人的看法,认为水寨内迁是极为错误的措施,反映了明代海防思想更趋于保守。我们认为,明初福建水寨选址存在种种失误,这些失误是导致水寨内迁的主要原因。福建水寨的内迁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明初水寨选址失误的修正,是值得肯定的。福建水寨的设置与内迁所反映出的军港选址与岛屿驻防问题,值得我们重视与反思。

第四个部分是“清代海岛治理的加强与掣肘”问题的讨论,王日根老师提出,清的开创者曾在东北海洋区域的开发中获益,清朝建立后,海岛逐渐被纳入地方行政治理范围,在若干地方志地图中亦都标出海岛,置于版图之内,对海岛区域人户加以编制,并把科举教育拓展到这些区域。清朝在统一台湾后,将厦门、金门、澎湖、台湾纳入一体化开发治理体系,两岸的对渡、粮食与果品等物资交流、对台湾文化上的推动都迅速提升。两岸的交流在一致对抗外敌入侵方面也形成了联盟,相互借鉴,共同进步。但清代逐渐遭遇到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侵略,割地赔款逐渐让清廷的财政负担日益加重,清廷开发治理海洋区域的步伐受财政掣肘而减缓下来,但清廷的国家主权仍得到保持。

  相较之下,海南岛的开发亦显得相对迟缓,更多的是民间自发的渔业和小额贸易活动,人口也相对偏少,除了土著之外,零星分布着由福建、广西渔民、难民而定居者,这种状态让海南岛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较低层次。其他像崇明岛沙地开发、淮安滨海地区荡地开发、珠江三角洲沙田开发都体现出改海为陆、管理缺位的现象,地方社会矛盾累积,社会呈现动荡、纷乱的局面。位于闽粤交界处的南澳岛曾经是闽粤海盗麇集之地,也是东亚到南洋商贸活动的重要枢纽,清代曾实现了从海上防御的军事化区域到独立的海盗行政区域的转变,但海岛人口稀少、管理松懈的局面同样一直存在。最后,王日根老师谈了几点自己对明清时期海洋研究的看法。

王日根讲座3

与会师生对王日根老师的演讲反响热烈,同学们围绕明清时期海岛地图的问题积极请教,王日根老师针对这些问题悉心解答。最后,主持本场讲座的范立舟教授也代表学院和在场的广大师生,对王老师的精彩演讲表示了衷心的感谢!


学院新闻
官方微信
学校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
(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浙ICP备070099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