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我院获10项浙江省第二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来源:人文学院   作者:人文学院    时间:2023-12-27
 

近日,浙江省第二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正式公布,我院10项成果获奖,其中二等奖8项,青年奖2项,获奖总数名列全校前茅。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是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类成果最高奖,集中展示了近年来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优秀成果,该奖项每两年一届,此次评选范围是2021-2022年间的研究成果。本奖列入省人民政府表彰项目,获奖成果由省人民政府颁发证书,此奖有力地调动和激发了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了引领浙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等奖成果简介:

朱彝尊全集


由沈松勤教授主编,楼培副教授、陶然教授、王利民教授等点校整理《朱彝尊全集》为朱彝尊著作第一次全面点校整理,全集包含《经义考》三百卷、《日下旧闻》四十二卷、《静志居诗话》二十四卷、《曝书亭集》八十卷、《曝书亭集外稿》、《曝书亭集外诗文补辑》与《曝书亭集外诗文续补》和《附录》,收入朱彝尊完整存世著作列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年规划(增补)项目,得到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同时,本书也是浙江文献集成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个人专集,前后历经十余年的纂辑与编校,终成硕果。

战国秦汉简帛与文学关系研究

张树国教授所著《战国秦汉简帛与文学关系研究》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出土战国秦汉简帛与文学关系整理与研究”优秀结项成果。本书55万字,主要利用出土战国秦汉简帛材料,也采用了甲骨、金文等资料,书中引用、制作图表 50幅,探讨出土文献与南乐、《诗经》、《楚辞》、诸子、《易》学等上古文学之间的关系,建构关于商周秦汉文学的独特发展观。利用简帛文献对当下学术热点如清华简歌诗、安大简《诗经》《庄子》卮言、屈原及《楚辞》《山海经》成书等问题做了集中论证。利用简帛对《易》学的起源与流变、《归藏》、《乾凿度》、《洛书》的成书与流传,以及占卜术与文学的互渗关系等问题,做了系列论证。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家园伦理问题 邵宁宁3

邵宁宁教授所著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家园伦理问题是作者近20余年有关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家园伦理问题研究的总结。全书立足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宏阔背景,从个体生命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维度,论述中国传统家园伦理意识的历史构成及其现代境遇,力图采用融贯古今、会通中西的方法,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打开新的意义探询空间。

守望先锋增订版

洪治纲教授所著的《守望先锋:兼论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发展:增订版》选择先锋文学作为考察对象,并将之纳入现代性的历史语境之中,整合先锋文学研究在形式与内容上的两极化思维,并以创作主体的精神作为核心,运用动态性、开放性的思维,在中外坐标体系中,通过大量作品的实证性分析,较为详实地考察了先锋文学的主体精神、艺术实践和文本动向等,并对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发展轨迹及其主要特点和局限,进行了精辟阐述。其突出特点是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的有机结合,可以为先锋文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借鉴。

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关系史纲

徐大军教授所著的《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关系史纲探讨了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的渊源与基础问题、发展和演变问题,以及形态和现象问题,理析出其间四条重要的演变脉络:伎艺层面的混融,叙事层面的渗透,编创层面的利用,观念层面的融通。由此探究了小说戏曲关系的渊源、基础、生成和演变,展示了二者彼此依持、互通互融的关系形态,同源异流、相互影响的关系脉络,进而据以辨析二者关系演变脉络上的重要问题和现象,厘清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的生成、发展的脉络和架构问题,以及二者关系的存在和演变之于小说戏曲各自的发展形态、文体特性、艺术形式演进的重要意义。

杭州方言研究

徐越教授所著的《杭州方言研究》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阶段性成果、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成果、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阶段性成果。本书在对杭州方言进行全面深入的田野调查的前提下,用传统方言学的研究方法,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方面详细描写了杭州方言的全貌,揭示其语言特点,并对杭州方言中的一些特殊语言现象以社会语言学、实验语音学等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探讨了杭州方言的形成过程和演变倾向。

提取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潮流化”问题_斯炎伟

   

斯炎伟教授撰写的论文《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潮流化”问题》发表于《文艺研究》2021年第10期《新华文摘》2022年第10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3期全文转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22年第2期全文转载《社会科学文摘》2021年第11期全文转摘《中国文学研究文摘》2021年第二辑全文转摘“中国作家网”2021年11月30日全文转载“中国散文网”2021年12月1日全文转载。该论文探讨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潮流化"的整体特征留下的一系列问题。用某种特定的文学思潮收编个人化创作,使文本可能存在的别样意蕴发生了面向潮流的更替;致力于某类文学的开发与阐释,对"祛潮流"的写作关注不多或准备不足,导致后者意义的悬置并出现历史化的危机;既注重创作现象和文本自身的分析,也关切社会的发展变化,凸显了批评的文学性与当下性,但批评的历史意识与科学性等却未得到相应的关注。这种批评的"潮流化"是和当时的历史情境契合的,它深远地影响了80年代文学史的书写以及后人对这一时期文学的认知。

薛玉琴、陈才《夏丏尊年谱》

薛玉琴教授、陈才所著的《夏丏尊年谱》以谱牒学为学术方法,详细记述了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新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夏丏尊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教育、新文学、翻译、编辑出版等领域的卓越贡献。


青年奖成果简介:

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问题研究


刘杨副教授所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问题研究》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基于学术史梳理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问题研究”研究成果。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是学术史梳理,重在爬梳晚清以来中国文学史写作的历史经验与问题。中编是文学史写作的核心问题,重在分析文学史写作实践中客体对象如何处理和主体自身的认知等疑难问题。下编是路径探索,解决如何梳理当代文学史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文学的文学史脉络的问题,并对网络文学、80后写作等新现象如何入史展开分析。

事件的诗学:保罗·利科的“事件”概念

刘欣副教授所著的《事件的诗学:保罗·利科的“事件”概念》探讨了保罗·利科“事件”概念20世纪60-70年代的结构—后结构主义运动中,人文研究产生了从“结构”走向“事件”的转变,对“事件”的启用在近年来的社会科学领域已经引发了“爆炸性的兴趣”。保罗·利科(Paul Ricoeur, 1913—2005作为当代法国思想这一重要转向的关键人物,在他的“事件解释学”中,对于话语、言谈事件性的强调,对作品生产过程中事件的重视,对不同叙述文类中事件意义的分析,对事件伦理性的奠基,乃至对事件叙述化之后果的反思,都是利科诗学的题中之义。在事件之维细致研读利科的重要著作,对观事件哲学的其他路径,可发掘其诗学思想的内在机制、当代价值及其限度。


附: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第二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

序号

奖项等级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成果完成人

1

二等奖

朱彝尊全集

著作

沈松勤等

2

二等奖

战国秦汉简帛与文学关系研究

著作

张树国

3

二等奖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家园伦理问题

著作

邵宁宁

4

二等奖

守望先锋:兼论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发展:增订版

著作

洪治纲

5

二等奖

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关系史纲

著作

徐大军

6

二等奖

杭州方言研究

著作

徐越

7

二等奖

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潮流化”问题

论文

斯炎伟

8

二等奖

夏丏尊年谱

著作

薛玉琴、陈才

9

青年奖

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问题研究

著作

刘杨

10

青年奖

事件的诗学:保罗·利科的“事件”概念

著作

刘欣



学院新闻
官方微信
学校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
(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浙ICP备070099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