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我院5项成果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来源:人文学院   作者:人文学院    时间:2024-09-26
 

近日,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结果正式公布,全国共有1496项成果获奖(含香港、澳门高校获奖成果)。我院在本次评选中获得佳绩,共有5项成果获奖,其中著作论文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以下为我院获奖情况(按教育部公布顺序排列):

我院获奖名单


等奖成果简介:


新媒介文艺生产论

单小曦教授所著的《新媒介文艺生产论》是对数字媒介文化现象的深化认识与理论建构。全书分为三编,即基础理论奠基、问题透视与现象聚焦、批评话语建设。第一编基于马克思主义为新媒介文艺生产论提供理论基础;第二编聚焦于新媒介文艺现象,对人工智能文艺、交互艺术、虚拟现实电影、自媒体短视频、新媒介的文学写作展开实证研究;第三编讨论新媒介文艺批评话语建设,尝试建立新媒介文艺生产的评价标准,创构新媒介文艺的合作式批评模式。本书的特点在于将数字媒介与文艺生产作出纵深的互文研究,从媒介的角度理解文艺,以马克思主义的学理展开媒介与生产之思,以现实关怀进行现象与话语之辨。不作理论的阐释规训,亦不作现象的叙事冒险,真切地呈现了新媒介文艺生产的理论命题和文化实践。


中国新世纪文学的日常生活诗学


洪治纲教授所著的《中国新世纪文学的日常生活诗学》在丰沛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日常生活诗学概念的主要内涵及传统流变,通过分析新世纪文学在日常生活诗学追求上的表达策略和文本形态,着重探讨并阐述了中国新世纪文学中日常生活诗学的主要特征以及中国当代作家主体精神中所体现出来的日常生活诗学观念。本书确立了中国新世纪文学在“日常生活诗学”建构中的发生肌理及其具体的审美特征,提出从个体的日常生存出发,在多元繁复的日常生活境域中,探讨文学对于人本主义的现代思考。这既是“文学即人学”所面临的新的历史任务,也是中国当代作家书写“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审美策略。


等奖成果简介:


朱彝尊全集

由沈松勤教授主编,楼培副教授、陶然教授、王利民教授等点校整理的《朱彝尊全集》为朱彝尊著作第一次全面点校整理,全集包含《经义考》三百卷、《日下旧闻》四十二卷、《静志居诗话》二十四卷、《曝书亭集》八十卷、《曝书亭集外稿》、《曝书亭集外诗文补辑》与《曝书亭集外诗文续补》和《附录》,收入朱彝尊完整存世著作,列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年规划(增补)项目,得到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同时,本书也是浙江文献集成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个人专集,前后历经十余年的纂辑与编校,终成硕果。

出土文献与上古历史文学研究2

张树国教授所著的《出土文献与上古历史文学研究——以楚史及屈赋为中心》首先借助出土金文文献及战国楚竹书,补充完善楚史史料;其次借助出土楚竹书,对屈原流放生涯以及悲剧命运考辨清晰;再次借助出土文献资料研究《楚辞》作品,对几个千年疑案得出性的结论。书中重要观点发表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北京大学学报》《中华文史论丛》等靠前重要期刊上,引起很大学术反响。全书分四编十二章:出土文本与楚史中的重要问题、出土文本与屈原研究、《天问》创作及有关三代文学母题、《楚辞·大招》研究。


图文关系及其张力的学理研究

杨向荣教授所著的《图文关系及其张力的学理研究》关注“文学遭遇图像”和“图文之争”,立足于读图时代的图文关系命题,从纵向的历史层面和横向的理论层面关系对图文关系的内在张力展开研究,对当下图像转向中的图文关系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价值。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是教育部为表彰奖励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取得的突出成绩,展示高校社科界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成果,鼓励严谨治学、勇于创新、铸造精品,推动高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一项重大举措。迄今已成功评选了九届,本届评选的是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间的成果。





学院新闻
官方微信
学校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
(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浙ICP备070099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