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讲座预告 > 太炎讲堂

太炎讲堂

预告:于亭谈“转注”说在历史上的推阐和演衍:一个概念的建构史

来源:人文学院   作者:人文学院    时间:2025-04-11
 

时间:2025年4月13日(周日)下午15:00

主讲人:于  亭   教  授

主持人:刘正平   教  授

地点:仓前校区恕园23-314

讲座内容:

 汉代有“六书”之目,至许慎撰《说文解字》,始梗概其例,其中“转注”一事,语焉未详,后代不断申说,持续建构,愈形愈显,而纷纭日滋。南唐徐锴在“六书三耦”的格局下说“转注”,宋代郑樵将“六书”建构成汉字构形和解音解义的普适理论和方法论,“转注”成为人所关注的知识术语,因其指称不能一明,内涵和场域模糊,宋元明说者纷纭,各张其目。清代诸儒于“转注”,分歧愈甚,其主脉,一是在暗中因蹈宋明人之说的基础上,建构出戴震“四体二用”这一最具影响的“六书”说,“转注”“假借”遂以二用,由汉字造形之方,演为语言训诂之法。一是回归许慎的描述,在明许慎旧谊,恢复汉人师说的标榜下,探索“转注”何指。而要其会归,都体现出以义为经,声音为纬的学术关怀。综观“转注”之说在清代之转变,可以看到由宋元明人之说之启发,转向祖述汉人的建构,而其底里,却是清代中期降至晚清,日益张大独立的小学学术的内在逻辑的发展,最终遂有在晚清诸说基础之上而转化的章太炎“转注假借说”。章太炎“转注”说之建构,其“孳乳”造字之说,最终完成了由主义为用的清学宗向,向日益独立的语言文字之学求语原语根、求文字语言之原理的转型。从“转注”之说的推阐衍变,不仅可以看到宋代以来诸家,以自具之手眼,借许慎之例说,踵事建构的过程,也可从中窥见近现代学术转型之发生。

主讲人简介:

 于亭,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国学院兼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育部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冷门绝学传承教师团队”负责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古籍数字化首席专家,教育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和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随后在武汉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3年台湾“中华文化基金会”奖助访问学人;2004-2005年度“哈佛燕京高级访问学者”(Harvard-Yenching Visiting Scholar)。主要研究领域为经学、小学(音韵训诂)和文献学,长于音韵训诂和小学文献、中古写本和书籍文化史、古典学术史、人文计算和古籍数字化等领域的研究。 先后参与教育部全国高校古委会重大项目《全宋诗》(1988-1991)、《故训汇纂》(1991-2003)等的编写工作;曾参与主持全国高校古委会、国家语委重大攻关“古今全汉字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三二五工程”)(1996-1998);共同主持全国高校古委会重大攻关项目《古音汇纂》(1998-2019)。另外曾主持数项省部级项目。曾获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2024);第一届(2007)、第五届(2021)“中国出版政府奖”、 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一等奖(2007)、第五届(2007)、第十三届(2022)“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一等奖、“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等及其他各类奖项。出版专著《古音汇纂》(主编,商务印书馆)、《故训汇纂》(参与编写,商务印书馆)、《玄应一切经音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发表学术论文若干。



官方微信
学校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
(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浙ICP备070099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