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武,男,汉族,1962年6月生,甘肃会宁人。1984年6月,本科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9年考入兰州大学中文系攻读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方向硕士研究生,1992年6月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93年9月进入杭州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文学方向攻博,师从吴熊和教授,1996年6月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此后任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所副研究员、古典文献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员、所长等职。2002年10月调入杭州师范大学,现为该校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古典文献学”硕士点负责人、“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点“唐宋文学方向”领头人,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1、《五代作家的人格与诗格》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3月版。
2、《五代十国文学编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3、《五代艺文考》 巴蜀书社,2003年9月版。
4、《续通鉴纪事本末》点校本(一套十册) 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版。
5、《宋初百年文学复兴的历程》 中华书局,2009年5月版。
6、《两宋望族与文学》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7、《唐宋诗文艺术的渐变与转型》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1月版。
8、《补五代史艺文志辑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4月版。
五.主要论文
1、《南唐隐逸诗人陈陶考》,中华书局《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二辑。
2、《乱世情怀渐入词——王建时期的西蜀词》,人大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9年5期。
3、《顾櫰三〈补五代史艺文志〉误收唐、宋艺文考略》,《文献》2003年4期。
4、《宋初文坛的冲突与对话—南文北进与北道南移》,《文学遗产》2004年3期。
5、《宋初百年文道传统的缺失与修复》,《文学遗产》2006年5期。
6、《“崑体”文学生态及其创作主体的文化特征》,《文学评论》2006年6期。
7、《〈庆历圣德诗〉与北宋中期政治文化之转型》,《中华文史论丛》2007年1期。
8、《宋初隐逸研究》,《文史》2008年3期。
9、《北宋“太学体”文风新论》,《文学评论》2008年6期。
10、《欧阳修诗文革新的对象及任务》,《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3期。
11、《示范性经典的更替与宋初文学之转型》,《文学遗产》2009年3期。
12、《“统系“之变与宋初儒学的复兴》,人大资料《中国哲学》2009年7期。
13、《唐宋“四六”渐变转型的艺术轨迹》,《中华文史论丛》2012年2期。
14、《范、欧“以同而异”的学术内涵及人格表达》,人大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2年10期。
15、《唐宋之际“学人之诗”的传承与嬗变》,人大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3年6期。
16、《论胡瑗等宋初教育家的学术及文章》,《中华文史论丛》2014年1期。
17、《北宋“四六”研究的三重思考》,《文学遗产》2015年3期。
18、《“圣贤”心态与两宋文化自戕因子的生成》,《中华文史论丛》2015年3期。
19、《经史之学和北宋古文创作的关联与互动》,《北京大学学报》2015年5期。
六.主持课题
1、《从晚唐五代到宋初百年诗文创作的生态演变及艺术转型》,国家社科基金在研项目,08BZW018。
2、《宋代士人的家学、婚姻与诗文创作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在研项目,14BZW059。
2、《两宋望族与文学》,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06JA75011-44011。
3、《宋代士人学术研究与诗文创作的关联与互动》,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3YGA751064。
4、《续通鉴纪事本末》校点,全国高校古委会直接资助项目。
5、《五代艺文考》(附《新编五代艺文志》),全国高校古委会直接资助项目。
6、《吴越艺文志》,全国高校古委会直接资助项目。
七.主要荣誉
1、《五代作家的人格与诗格》,2001年1月,获甘肃省人文社科成果奖二等奖。
2、《宋初文坛的冲突与对话—南文北进与北道南移》一文,2006年10月获“《文学遗产》优秀论文奖”。
3、《宋初百年文学复兴的历程》,2013年5月获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奖三等奖。
学院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官方网站:rwxy.hznu.edu.cn
书记信箱:zhuying@hznu.edu.cn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 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推荐使用IE10.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