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关注

媒体关注

【媒体人文】浙江教育报:传递爱和温暖---刘晓伟教授和他的支教团队的故事

来源:人文学院   作者:人文学院    时间:2016-09-26
 

刘晓伟,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虽然过了退休年龄,却依然活跃在讲台上。从2006年起,他每年都会带上杭师大支教团下乡支教,今年暑假,是他支教的第10个年头。

支教10年,仙居溪港乡中心学校、淳安梓桐镇初中等近10所学校,都留下了刘晓伟支教团队的身影。夏天高温,在没有空调的山村教室里,支教老师和听课学生常常汗流浃背。晚上睡的草席,铺在小学生睡的宿舍床上,身高175的刘晓伟常常要蜷缩着一整夜。

教什么?怎么教?是刘晓伟老师和支教团员最常思考的问题。开始支教时,课程以文化课为主,后面逐渐向美育方面调整,因为开的课程不能与学校重复,如果仅仅是知识的讲授,无异于暑假补课。

刘晓伟说:“考虑到我们支教团面对的学生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他们面临的不仅是知识的缺乏,还有亲情缺失,为贫瘠心灵注入阳光,给孩子们更多的温暖,这样的‘精神支教’值得去做。”

秉持这一理念,支教团在课程开发方面,更注重培养孩子的情商。在讲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开设了音乐、美术、手工等美育类课程;在生命教育、亲情教育、礼仪教育、女童教育等方面也注意深化。

记者了解到, 今年暑假支教团一共为学生上了128堂课,其中超过60%的课程都是课本外的。

2016年支教队员黄依然在支教日记中记录了这么一件事——

初到梅园学校,刘晓伟在梅园学校的黑板上写下:“我们以志愿者的名义,播种希望,收获阳光,和孩子们一同成长。’几天后发现口号旁边写着:“吹牛,一群傻冒会爱你们,谁信!”

支教第一天,受到质疑,心里不是滋味,后来了解到写这行字的学生就在我们班。有些不甘心,跑到他家里家访,得知这名学生是留守儿童,小时候弟弟去世,让他受到打击认为这个世界不值得用笑容去面对。

直至支教活动结束,这位同学依然没有出现,我没有怪他,也没有奢望他的道歉,只是像问候朋友一样每天在微信上和他说话。也不知是哪句话说动了他的心,有天他突然问我,明年是不是还会来支教,如果再来,他一定在校门口热烈迎接我们。”

队员项晶晶,在支教团中教书法课,她说:“比起教孩子们写字,手足无措的是面对学生留下的泪水。好感谢她的信任,让我明白好教师首先要打开自己的真心”。队员江旭说得坦白,“临走那天,孩子们送我的玩偶,写的小纸条,都让人觉得要好好爱惜这份纯真,孩子们给我的真的比我给他们的要多得多”。支教队员乌佳丽说:“爱不是居高临下的给予,而是平等的沟通。爱未必是奇迹,而奇迹一定关乎爱。”

刘晓伟说:“很多人问过我为什么能坚持带支教团队10年,参与的激情始终没变?其实,这原本是自然而然的,如果一定有为什么,那就是这些年的支教经历让我明白,给山村孩子们带去爱和温暖,是我们不能回避的责任。”

(作者:浙江教育报记者   于 佳)

(相关链接:http://www.zjjyb.cn/jyb/gjjw/15347.html

媒体关注
官方微信
学校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
(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浙ICP备070099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