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关注

媒体关注

【媒体人文】浙江24小时:词学大家集结杭州,600万字《环太湖区域词学研究》项目将启动

来源:人文学院   作者:人文学院    时间:2019-04-03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 孙雯


3月30日-4月1日,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的“环太湖区域词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将国内词学大家集结到杭州。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国词学学会会长王兆鹏,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词学学会副会长彭玉平,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词学学会副会长、《词学》执行主编朱惠国,还有来自各地高校的词学研究学者,共20余位,就“环太湖区域词学研究”的系年、校注、词派等问题展开讨论。

1

与会专家学者

在研讨会上,“环太湖区域词学研究”项目总负责人、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资深教授沈松勤透露,这一项目将开展数期研究,第一期的预期成果会包含:三卷本“环太湖区域词学系年”,《浙西六家词校笺》、《琴画楼词钞校笺》、《吴中七家词校笺》、《柳洲词派研究》、《云间词派研究》、《西陵词派研究》、《浙西词派研究》。除了要“下细功夫”的《环太湖区域词学系年》,大部分成果将于2022年面世,预计总字数600万字左右。

“环太湖区域词学研究”研讨会由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刘正平副院长主持。浙江省社科联规划办主任刘东女士,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洪治纲教授,杭州师范大学科研院副院长陈礼珍教授也分别致辞,共同表达对这一词学系列研究的重视与希冀。


研究环太湖区域词学具有当下意义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为什么要牵头“环太湖区域词学研究”?在研讨会上,沈松勤教授阐述了这一项目研究的学术价值。

这两年,江南文化在学术界特别热。那么,何为江南?

沈松勤教授认为,虽然这一地域的界定说法不一,但环太湖区域——明清镇江、常州、苏州、松江、嘉兴、杭州、湖州七府范围,亦是绝大多数时人眼中的“江南”,由于自然、人文、时代条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早在中唐就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自宋开始,逐渐形成了“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的历史格局。

2

清代徐扬《盛世滋生图》上的苏州沿运河街市

“中晚明以降,这里成为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早萌芽的沃壤,成为中国最先从农业社会走向工商业社会,开始城镇化发展的地区,并凭借‘湖丝衣天下’的独特优势,成为明清中国最大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基地;在近代内忧外患的风雨洗礼之下,这里又成 为中国民族工业的摇篮,一大批“湖商”、‘苏商’崛起为纵横上海的风云人物; 改革开放以后这里又成为新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的腹地,充当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典范和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之一。”

沈松勤教授认为,通过对环太湖地区词学的研究,可以揭示该区域促使词学演进的社会、经济、学术和文化环境、词学的演进过程、对中国传统词学“集成”与“开新”的地位。

这样的“揭示”置于我们的时代,可助于理顺文化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具有非凡的现代与当代价值。

比如,王兆鹏教授就认为,这是一个大型流域性的文学研究项目,兼具学术意义和社会意义,将会盘活地域人文资源、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而且,专家普遍认为,“环太湖区域词学研究”成果出炉后,将会成为一种研究范式,被其他地域文化研究借鉴。


从夏承焘、吴熊和诸先生一脉而来的研究传承

沈松勤教授是著名词学专家吴熊和先生的学生,在研讨会上,他说了一句话,令人动容。“词学不要丢掉,要保持下去。”沈松勤教授说,吴熊和先生生前时常说起这句话,包括弥留之际,也不忘提醒弟子们。

“环太湖区域词学研究”中,其实蕴含着浙江词学从夏承焘、吴熊和诸先生一脉而来的研究传承。

3

夏承焘先生

其实,自上世纪90年代初,诸多学者已经开始落脚“太湖” 作文章,但沈松勤认为,真正的“环太湖地区文学艺术”意识还未形成。

1995年,在上海举行的海峡两岸词学讨论会上,吴熊和先生为揭示词的创作、研究与地域文化的关系,首次明确提出了“环太湖文化区”的概念,获得与会学者的认同。

随后,吴熊和先生又在台湾《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7卷第4期(1997)的词学专栏发表《柳洲词选与柳洲词派——明清之际词派研究之一》、《西陵词选与西陵词派——明清之际词派研究之二》两篇重要论文,在力倡“清词之盛,肇于明末”之说的同时,用信实的材料指出,清初词派大多产生于环太湖区域,向海内外词学界揭示了一个长期存在却未曾引起注意的现象。

4

吴熊和先生

沈松勤教授在“环太湖区域词学研究”的学术价值预估中提到,在吴先生研究成果的影响之下,上海师范大学彭孟兴先生发表《明清太湖地区文化发展刍议》(《史林》,1999年第1期)一文, 系统地考察了明清太湖地区的诗歌、书画和通俗文化的发展以及太湖地区文化发展的前提,可视为对吴先生所提“环太湖文化区”概念的一次阐释。

吴熊和先生门下的五位博士研究生谷辉之、金一平、吴蓓、徐枫、李越深写成博士学位论文《西陵词派研究》《柳洲词派研究》《浙西词派研究》《常州词派研究》《云间词派研究》,揭示了各大词派的形成及其文化精神、创作倾向、艺术成就及其历史地位,从词学的角度具体佐证了吴先生的“环太湖文化区”。

沈松勤教授也于2007年发表《明清之际太湖区域郡邑词派述论》(《文学评论》)一文,对吴先生“清初词派大多产生于环太湖区域”的观点进行了新的论证。

5

《明清之际词坛中兴史论》

沈松勤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在此基础上,2018年,沈松勤又出版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清之际词坛中兴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进一步从人文空间深入揭示了环太湖区域作为词的中兴之盛的发祥地的历史事实。


数据库、延展空间、团队建设,专家给出珍贵建议

《环太湖区域词学研究》第一期计划根据词的发展史,从明末天启年间为上限,以清代与民国之际为下限,开展项目研究工作。

因为已有上述研究基础,而且,目前子项目的负责人都有相对完备的研究成果,《环太湖区域词学研究》中的多数子项目成果基本在把握之中。

对于要下“细功夫”的三卷本“环太湖区域词学系年”,专家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清朝雍正以后,词集资料出版不是很多,目前,很多仅存的版本都躺在图书馆里,这给整理、勘校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而且,因为“江南”的吸引力,大量的人口流入、流出,他们的创作和与词有关的活动就跨越至更为宽广的空间。

6

专家各抒己见

王兆鹏教授是中国古代文学数据库的开拓者之一,他说,数据资源可以引用于“环太湖区域词学研究”,而且,这一项目完成后,本身就可以形成强大的数据资源,静态、单一数据可以变成活态、多元数据,用以统计分析、重组,为后续研究提供更为便利的支撑。

而且,在专家们看来,“环太湖区域词学研究”有空间和时间上延展性,如王兆鹏教授所说——“目前主要限定在明末清代,下一步可向上延伸到唐宋,尤其是宋代词人,环太湖流域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又如彭玉平所言——“环太湖流域应该包括整个江浙两省,江浙有文化的一致性,关注共同的地方。本地人到外地、外地人到本地(所写的词,以及相关的文化活动),对太湖流域的回忆也应纳入研究体系中”。

朱惠国教授着重考虑的问题,则是如何保持一支稳定的队伍。这也引发了沈松勤教授的强烈共鸣,他说,词学是浙江省的传统优势学科,而这一项目包含的一个重要的目的也是“聚结团队,将同门集中,汇聚词学的力量”,他还呼吁建立更为年轻的70、80后团队。

3月31日下午,参考专家提出的意见,“环太湖区域词学系年”确定以《环太湖区域词学系年长编》为题,并初步拟订出词集笺的重要体例:以词人生年为序,生年不详者,参照其卒年或科第、交游等酌定;对于词人小传,简介其自号、年里、仕履、著述诸项;词集序跋,按照年代分次全部收入等。

本次会议圆满结束,会后相关研究工作即已展开。


媒体关注
官方微信
学校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
(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浙ICP备070099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