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下午在恕园23号弘毅厅,顺利举办了主题为“德勒兹与文学”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主讲人是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传播学院张先广先生,主持人是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单小曦教授。
在此次讲座中,张先广先生立足于文本分析并结合具体文学案例,从“去准则化”(Decodification)、“文学”(literature)、“风格”(style)、“文学与生命”(literature and life)、“英美文学的优越性”(The Superiority of Anglo-American Literature)五个方面,为同学们阐释了法国哲学家德勒斯的文学思想。
首先,张先广先生以文学作品《家》为例解释“去准则化”(Decordification)这一概念,即将个人从一定的社会规制当中解脱出来,去探究生命的真谛。张先广先生指出,德勒兹的“去准则化”是一种基于活力论的生命哲学的表达,与斯宾诺莎、尼采等人的哲学思想具有不谋而合之处。
在“文学”阐释方面,张先广先生引用了德勒斯文本中的一段话:“内置有爆炸性装置、能制造出伪币、并使超我、其表达方式及其内容的市场价值爆炸—惟有这样的文学才配称为文学”。并指出关于“文学”的论述,德勒兹是站在一种反文化的立场上,对文化持一种批评态度,对主流文化的生活脚本持一种摧毁、粉碎、批判以及抵制的态度,与福柯对主流文化的态度是一致的。
其次,张先广先生重点解读了德勒兹“风格”这一概念。特别强调,风格的定义是一个生成(becoming)问题。这里的“生成”是多重的生成,包括语言本身的生成,作家本身在写作过程中的自我生成,读者的自我生成,以及作品作为催化剂会为文化本身进行改造的生成。在论述这一观念时,张先广先生还从主流文化的生活脚本出发,论述德勒斯所提出的“生成”最终目的应是达到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
在“文学与生命”这一概念的解读中,张先广先生指出文学是一项事业,其目的是肯定生命力,解放生命力。并阐释“男人”这个概念就是对生命形式、生命力本身的一种囚禁。并进一步论述,作为被文化所灌输过的人,人的生活脚本是对生命力最大的囚禁。那么,文学的使命就是把生命力解放出来,恢复到一种健康状态。文学是健康的,读者、作者也应该是健康的。
对于“英美文学的优越性”,张先广先生提出英美文学有一种探索精神、游牧情怀。在哲学上不是法国的理性主义,而是一种经验主义。
最后,在互动环节中,针对在场同学提出的当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人带来的当下性问题,张先广先生从媒介角度出发,给予了一种新的解读方式,并提出技术带给人享受自我条件的同时,也使人变得更加向内封闭。
(支朋/文 陈佳飞/图)
学院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官方网站:rwxy.hznu.edu.cn
书记信箱:zhuying@hznu.edu.cn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 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推荐使用IE10.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