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第四届“一带一路”文献与历史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来源:人文学院   作者:人文学院    时间:2019-12-10
 

初冬的杭州,暖阳明媚,12月6日至8日,由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主办的第四届“一带一路”文献与历史学术研讨会在我校顺利召开。

来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台湾辅仁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四川大学、敦煌研究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鄂尔多斯博物馆和杭州师范大学等两岸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及《中国史研究》《历史档案》《中国史研究动态》期刊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在会议中,与会嘉宾就“一带一路”文献与历史这一主题,从历史学、文献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

12月7日上午,杭州师范大学人员学院副院长刘正平研究员主持了会议开幕式。开幕式上,杭州师范大学党委委员、统战部部长、人文学院教授袁成毅代表我校致辞,表达了对与会专家的欢迎,并向参会学者们介绍了近年我院相关学科建设的丰厚成果。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主任林存阳、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研处处长王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总监廖生训和鄂尔多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李训代表参会嘉宾先后致辞。

在随后的主旨演讲中,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讲座教授、原(台湾)暨南国际大学代理校长徐泓先生首先做了题为《文本解读与多元解释:明清史研究的经验》的报告。徐泓先生针对明史研究中的资本主义萌芽、屯田和移民等问题,结合史料探讨了史源考证对厘清历史真相的重要性;并对“新清史”提出批评反思,指出历史研究应防止非学术因素的干扰。之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张云研究员探讨了清代青藏高原地区丝绸之路的新变化。提出研究高原丝路应当利用多种外文文献,在大视野下探讨这一路线的国际意义。浙江大学冯培红教授以建康史氏家族的变迁为载体,探讨了北朝至隋唐时期中亚诸民族通过丝路融入中原的进程。社科院古代史所杨海英研究员梳理了从万历东征到明亡战争状态下的东北亚海运和海路的变迁,从交通史、外交史等新视野探讨了具有国际战争性质的万历援朝。内蒙古鄂尔多斯博物馆甄自明副馆长提出了鄂尔多斯青铜之路的新概念,根据上世纪中期以来高原地区的青铜器考古遗存,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多元文化因素,探讨了丝绸之路这一概念在各异的自然、人文环境下的具象表现。社科院古代史所乌云高娃研究员分析了明王朝在东北地区的驿站交通与其民族政策的关系,并利用诸版本的《华夷译语》文本间的差异,明确了明代中央机构对东北地区朝贡贸易的管理细节。

7日下午和8日上午,与会专家学者分会场就各自研究领域进行了汇报讨论会场呈现出热烈的学术交流氛围。学者们主要围绕明清时期丝绸之路的新发展;陆上、海丝绸之路沿线的地方性历史;根据文献档案整理出的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历史细节及有关资料整理进度和边疆民族在明清时期与中央政权的互动等方面展开,还包含了萨满、农作物史等特色议题,涉及法律、农业、书籍、地方治理、民俗、宗教等诸多方面。在论文内容上突破了传统丝绸之路区域的限制,既包括西北、东北和西南内陆边疆,也涵盖了东南、华南东南亚等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域。同时学者们还在历史和文献学基础上,以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提出诸多有益见解,从跨学科视角开展探讨,从各方面立体展现“一带一路”的厚重历史鲜活诠释“一带一路”开放、多元包容和谐的精神内涵。

8日中午,在与会各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和支持下,第四届“一带一路”文献与历史学术研讨会顺利落下帷幕,获得了圆满成功。闭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副主任鱼宏亮研究员杭州师范大学林航教授再次向代表和会嘉宾致谢,鼓励各位学者在相关研究上再接再厉,取得更丰厚的成果。

近年来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史学科依托深厚的学科基础,抗战史、区域经济史宋明思想史等传统优势研究领域基础上,积极开拓“一带一路”历史和明清社会文化史等方向,相继获得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本次会议的支持和引领下,将更深入相关研究,探索和促进与中国古典文献、中国古代文学跨学科研究,进一步开辟新的领域。

一带一路-合照

会议合影

一带一路-会场



文:童磊、林航)


学院新闻
官方微信
学校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
(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浙ICP备070099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