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起,人文学院通过“钉钉”云平台,开设“线上学术讲座”,真正做到“停课不停学”。“线上讲座”吸引校内外老师、同学们积极参与,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郭洪雷教授的《“道具树”下的汪曾祺》作为“开授”第一讲,吸引了500多人在线听讲。郭教授首先介绍了汪曾祺的生平,引出本次讲座的主题。接着,从“京派小说”、“样板戏《沙家浜》”、“魔幻现实主义”三方面介绍不同标签下的汪曾祺。郭教授认为,汪曾祺作为中国式抒情的人道主义者,其小说、散文都深受戏剧的影响,使其更能从艺术的角度看待生命。最后,郭教授对汪曾祺的“道具树”描写进行了分析。郭教授认为,“道具树”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和投入。这有来自伍尔芙、萨特等外来作家的影响,也有对韩愈、鲁迅等自身传统的继承,体现了作者对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热爱。讲座时长约一个半小时,直播课堂氛围热烈,同学们纷纷在留言区进行评论和反馈,以点赞、献花等形式对郭老师表示感谢。
第二讲《从<异域图志>到<蠃虫录>:晚明全球知识和异域想象》,由林航教授主讲。林航教授表示,很高兴能以特殊的渠道与大家沟通交流,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们也有较多的时间和连续性的空间来思考问题和推敲细节。讲座中,林教授从《异域图志》与《蠃虫录》出发,详细介绍了两本书的内容、构成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再现了明代在郑和下西洋之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书籍传播以及印刷业的不足。林教授通过这两本书拓展到其他文本和图册,展现了明代晚期的书籍生成和文化的传播,探讨了“由此如何带来全球化的知识”。林教授指出,这种知识的引入既有真实的一面,也有中国古代对遥远地方和陌生族群的想象,形成一个带有明显特色的混合体。讲座最后,林教授还推荐了相关文献和书籍,欢迎大家一起提问和交流。
第三讲,由单晓溪教授主讲《新媒介文艺发展以及批评建设》。单教授从新媒介文艺及其发展、新媒介文艺的突破和问题、新媒介文艺批评三方面进行讲述。讲座第一部分,单教授从疫情期间网友们的脑洞短视频入手,引出“新媒介文艺即是数字媒介时代的文艺新范式”这一概念。单教授讲到,新媒介文艺发展形态可分为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新媒介文学、视频艺术等形式的新媒介艺术以及人工智能文艺。第二部分,单教授认为,新媒介文艺存在朝大众化、精英化发展,技术性、艺术性融合等突破。同时指出,新媒介文艺也存在一定问题,强调不能单纯地以旧标准、旧范式框定新现象。第三部分,谈及了新媒介文艺批评建设尚存的问题等内容。单教授以生活中的教学案例、生动简洁的教学语言,为同学们讲了一堂“接地气”的线上讲座。
第四讲,由詹玲教授主讲——《科幻小说中的赛博格和AI的形象解读》。讲座伊始,詹教授通过小视频介绍AI技术现状,引出讲座的主题。詹教授阐述了《弗兰肯斯坦》和《偃师》两部科幻小说的故事,指出“怪物”产生代表了人类对“科技严重危害到社会生活”的认识,以及人类对“科技的悲观心理”,而弗兰肯斯坦的出现也体现了人类对正在蓬勃发展的科技革命的悲观心理。接着,詹教授就造人技术、对产物态度、科学精神三个方面对比了中西方科幻小说的差异,指出西方科幻小说较之中国更具有反思性,揭露了导致中国科技发展由盛转衰的原因。詹教授还介绍了20世纪优秀科幻主义作家Philip K·Dick及其作品《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并以一个视频证明人类强大的移情能力,揭示了“仿真人永远无法代替真人”。此外,詹老师还对翻拍的电影提出了批评,电影对小说的改写或续写,大幅度缩小了仿真人与人类的差距,缺少了作者原本对人类生命哲学思考的深度和力度。最后,詹教授介绍了第一部赛博朋克科幻小说——《神经漫游者》,以及“赛博朋克”的定义,指出“外形越是简单的物品,内里越是复杂”。讲座结束,詹教授给大家了推荐了几本优秀的科幻小说。讲座时长约一个半小时,有趣的题材,新颖的讲授方式,直播氛围空前热烈。
讲座开设以来,来自校内外的老师同学齐聚“太炎云讲堂”享受知识的盛宴,纷纷表示:“干货”满满的讲座让人受益匪浅,也让“超长待机”的寒假注入了新鲜知识。
(文/赵海涯、徐菁雯)
学院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官方网站:rwxy.hznu.edu.cn
书记信箱:zhuying@hznu.edu.cn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 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推荐使用IE10.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