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炜教授当地老师如何制作微课
孙炜备课
10月14日晚九点,教师孙炜正忙完下班,还没来得及吃晚饭,而这是她援疆工作的常态。
在今年的7月10日,《人民日报》在一篇“浙江省援疆指挥部探索‘送教下乡’新模式”的文章中,就报道人文学院的援疆教师孙炜为当地老师们做的关于小学语文微课选题及设计的讲座。9月6日,她又接受省援疆指挥部的指令,再次踏上了援疆的路途。这段时间她正忙着培训新进教师,每周要上十二节大课,常常忙到沾枕就着。
孙炜,一名语言学专业的青年教师,在今年的春天克服疫情危险和家庭困难,远赴阿克苏地区,积极参与浙江省援疆指挥部精准滴灌式的送教下乡工作,参与当地个性化诊断式教育帮扶。
不负韶华,当好一枚螺丝钉!
孙炜,一名有着十多年教龄的大学教师,主攻语言学和对外汉语教学,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
作出去新疆支教这个决定,孙炜坦言:“几乎是直奔着自己的心而去的,没什么犹豫”。
作为杭师大唯一的一位出征援疆的教师,孙炜并没有觉得自己特殊。交谈中,她和笔者多次强调自己“援疆人”的这个身份,“我们参加这次教育援疆,有教龄超30年的老教师,有学术科研丰厚的英语、生物医学、汽车修理等专业的教授。大家都觉得到了阿克苏只有一个的统一身份----援疆教师。在踏上援疆之路那一刻,我们每个人就是这个团队中的一枚螺丝钉。”
孙炜仅上半年参加浙江省援疆指挥部开展的“送教下乡”活动,就累计跑了3个学校,听课120节次,三个县辗转,路途长达上千公里,最远的援疆点与援疆教师团队住宿的地方相隔十几公里,孙炜他们每天开车单程要半小时,由于封路绕路,一整天下来常常要忙碌近11小时。
“我们乘坐的车子有点年头了,没有空调,有时因为车子抛锚会在路上耽搁很长时间。”因为新校区的基建不完善,孙炜每天上课吃饭,都需要往返新旧校区,路途颠簸周折。
“当地时间晚上7点多,我们还在县城教学现场。一般我们下班是晚上八九点,再坐车返回城里休息。每天奔波虽然累,但很开心,因为在播种教育的火苗,”谈到援疆的工作时,她调侃自己,“我是北方人嘛,这里的环境还能适应过来。”在旁人看来艰苦的工作环境和紧张的工作安排,她却一笑置之,语气平和却洋溢着使命担当的热爱。
孙炜和当地学生交谈互动
她还担当起团队的“通讯员”,下乡回来后放弃休息负责起团队的资料整理和新闻报送,在工作过程中,完成了6篇新闻稿。在后续的新闻报道中,浙江卫视和中国教育电视台,还以孙炜的总结稿作为蓝本进行电视新闻报道。
孙炜想起那些没有太多休息的日子,却显得很高兴:“我们每下乡到县城一次需要待上十余天,会回到大本营休整两三天,那几天恰恰是我做通讯最忙的时候。”
对症下药,当好一线教学指导!
孙炜很享受这种下乡精准帮扶的模式。“这次是我们下乡到各个县城,和以往集中式的差别蛮大的,但效果不错。”
据她了解:“之前的援疆工作,都是当地的教师集中到大本营后,援疆教师再统一授课的。不同的是,这次因为疫情,我们援疆教师得下乡。”
她和同事们一起,以11天为一个时间单位,下乡到一个县城,为当地教师的教学“把脉”,听课、评课、上示范课等等,在“望闻问切”式的精准诊断后,他们手把手指导当地教师设计教学流程、讲好课堂故事、汲取专业知识,帮助开出精准到位、正中靶心的“处方”。
在指导当地教师的过程中,孙炜发现,部分教师没有接受过正式的师范培训,在课堂中缺少教学流程的设计和师生互动。于是,她在师徒“一对一”指导的过程中,现场听课认真记录每位老师有待改进的地方,在评课时深入沟通指导,逐点逐条地给予中肯有效的建议,客观分析每位老师的优缺点,帮助他们提高个体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素养。据不完全统计,她一对一指导的过程中,听课评课的记录写满了两大本听课记录本。
做好“对症下药”困难不少。由于当地老师短缺,教师专业不对口现象很常见。在师徒“一对一”指导的过程中,她指导过一位计算机专业的语文老师。由于这位老师未进行过系统的汉语言专业学习,孙炜指导他的时候,格外重视语文教育教学的专业知识的普及。她答疑解惑,提供专业书单,线上线下综合指导,为其夯实语文教学的基础提供专业支持。“我们来这儿要做的,就是让这些老师能够学会教,教得好。”即使困难挑战重重,但她仍选择迎难而上,用心指导每一位教师,尽力做好每一次评课。
“师徒”围坐探讨教学
当地老师向孙炜请教问题
“看当地的老师需要什么,我就努力做点什么。虽然去到每个学校的时间有限,但我到新疆就是,我能做就尽量多做一点。”
孙炜为做好教育帮扶煞费苦心。每去一个学校,她主动和当地教师交流探讨当地的教育现状和教学困难。在学校了解到老师们对微课兴趣浓厚时,她挤出紧张的休息时间,专门制作教程开设公益课,结合新课标等诸多教学实际,为当地教师充电学习提供及时的支持。
收徒结对,当一辈子的好朋友!
“援疆的时间很紧张,我希望可以抓紧时间,毫无保留地传授我能传授的所有。”
在每个学校指导的时间,短短不到十天。所以孙炜和她的同事们,争取每分每秒,抓紧在教学流程的设计、教育教学突发事件的处理以及教育教学论文的撰写等方面给当地教师做指导。他们心里都有一个目标,为当地建设一支生生不息、更好更强的教师队伍全力以赴。“当地举办的师徒结对仪式,很用心。从他们叫我‘师傅’的那一刻起,我肩上的使命就不容辜负。”当谈到师徒的时候,孙炜的话语中透出一种坚定的力量。
师徒结对仪式
当地教师王秀娟和孙炜成了好朋友,出于内心的尊重,总称呼她为“师傅”;新和县小学教师龚光群,在孙炜离开当地后,还向她请教微课比赛的设计问题;阿克苏教育学院的教师刘华,在申请地区的课题的时间紧张时,在孙炜的帮助下改了三版课题报告;一位计算机专业的老师,由于专业不对口,就向孙炜请教关于语文教学的专业知识,孙炜耐心指导,给他开了一系列专业书单。
孙炜细致指导“徒弟”
因为疫情,教师们几乎没有周末,都一心扑在教学上。“大家都没有太多的休息娱乐时间,大部分都在谈工作。我们真的就是战友,朝着一个目标奋斗。”孙炜笑着说,“我的师徒队伍已经有9人了,努力争取把队伍做好做大。”
孙炜说起在阿克苏地区结对的当地教师,话语中透着自豪。
对孙炜来说,哪怕一年后回到杭师大,“援疆”还会继续。
“我打算把我的教学经验和资源继续分享给我的新疆‘徒弟’。需要我帮助的,我也要尽力再做一点。十年种树,百年育人。教育工作永远在路上。”
学院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官方网站:rwxy.hznu.edu.cn
书记信箱:zhuying@hznu.edu.cn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 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推荐使用IE10.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