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4日下午,人文学院“20世纪中叶浙江方言调查资料的整理、研究与数据库建设”课题组,盛邀杭州屏峰村村民廖鸿华先生来校,就杭州闽语的历史与现状的一些相关问题,与师生互动。活动由徐越老师主持,语言学及应用语言专业的研究生参加,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张丹编辑也参加了此次活动。
杭州市区范围内除吴方言外,还有少量闽南话分布。这种方言的源头可追溯至福建省泉州市,经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一带200来年的停留,大约在150多年前辗转至杭州,属于再移民方言。由于使用人数少、分布地区偏僻,加之与周边方言不能通话,使用场合单一等原因,杭州闽语长期未引起关注,相关记录材料甚少,只能靠零星旁证和田野调查获取。
此次应邀前来的屏峰村村民廖鸿华先生,曾任杭州西湖区屏峰社区居委会副主任、福建省安溪县廖长官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同时承担浙闽宗亲联系及文化交流等事宜。廖先生从《廖氏家谱》出发,讲述了其家族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迁徙至浙江省平阳县水头镇的大致情况,介绍了从其太爷爷到其外孙六代人的杭州闽语盛衰过程,描述了自己闽语、杭州话、余杭话和普通话在各种场景中的使用,这种“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语码自然转换能力让在场师生羡慕不已。在大家的提问中,廖先生还想起了一些保留至今的闽南人习俗,同时也帮我们补充了几个杭州闽语的分布点。
此次调查活动,让我们对杭州闽语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杭州闽语的盛衰让在场师生唏嘘不已。从第一代的只能说闽语,第二代的闽语加一些当地方言,到第三代、第四代的闽语和当地方言自然切换,到第五代的只能说一点,第六代的基本不会说。这种六代完成语言替换的过程,让大家把教科书的理论知识与语言实际很好地结合了起来,加深了对语言学理论中相关知识的理解。
此次调查活动也是继我院11月上旬参加五校联合“走出去”田野调查后的一次“请进来”的方言调查,也是我们课题组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的一种新的调查研究形式。
学院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官方网站:rwxy.hznu.edu.cn
书记信箱:zhuying@hznu.edu.cn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 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推荐使用IE10.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