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冯国栋教授应邀来院讲学

来源:人文学院   作者:图/文:张益哲    时间:2020-12-18
 

12月16日下午,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古籍研究所冯国栋教授应邀来院讲学,讲题为“浙江与宋代佛教——以阿育王塔、上天竺观音和宋代的四川僧人为例”。讲座由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陈兆肆老师主持,研究生和本科生40余人参加此次讲座。

冯国栋教授以“浙江的佛教”与“佛教在浙江”问题引入。冯教授认为“浙江的佛教”实际上把浙江佛教看作一个自足的封闭的体系;而“佛教在浙江”则是把浙江放在中国,甚或东亚乃至整个亚洲的更大的背景中,考察佛教在浙江的地域范围内怎样与其他地区的佛教互动,并产生自身的性格。随后冯教授从阿育王塔、上天竺观音信仰、宋代四川僧人入浙为例,分别从佛教实物、信仰、人员三个方面的流动为切入点,说明浙江佛教并不是封闭的,它在和其它化区佛教之间有着十分广泛而深入的互动,并在互动的过程中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性格。


005


冯教授梳理了阿育王塔信仰最早从山陕交界的离石通过刘萨何传到宁波。之后,在吴越钱氏的推动下,阿育王塔又从宁波来到杭州;随着吴越纳土归宋,阿育王塔进入开封。随着阿育王塔一同迁移的还有高僧和工匠,吴越的佛教传统也成为宋初佛教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随后冯教授又讲解了上天竺观音信仰的始末,冯教授认为上天竺观音信仰的发动区域在终南山,无论是道翊的白衣观音还是异僧所讲的妙善公主故事,两条线索都指向终南山。而上天竺的观音也由白衣观音信仰加入了妙善观音的因素,之后,上天竺观音又被带到北方玉河乡的金人区域。从上天竺观音信仰变化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杭州的佛教信仰有其它区域的文化力量的参与,杭州的佛教文化同样也影响到其它区域宗教信仰的塑造。


006


冯教授认为川僧与浙僧之所以有所不同与他们的背景有关,来到浙江的四川僧人年轻时大都在成都大慈寺学习过。成都大慈寺因为唐代安史之乱成为了长安义学传统的继承者。川僧南游时将长安的义学传统带到了东南,注重经典的义学传统与注重实践的禅宗,相互碰撞、结合,扎实与空灵互补,造就了五山禅宗强大的生命力。

最后冯教授进行总结,认为浙江佛教自五代开始,在吴越钱氏的支持下全面兴盛。北宋建立,钱氏纳土,吴越佛教随之汇入全国佛教的洪流之中。而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吴越佛教传统在宋初佛教文化复兴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阿育王塔进入汴梁,正是这一趋势的一个体现。北宋时期,南北一统,文化交流日益深入,北方佛教也渐与两浙佛教相融合。上天竺原有观音信仰与北方汝州香山观音信仰的结合,是北宋南北佛教信仰交汇的例证。南宋定鼎临安,两浙成为全面的佛教中心,对全国佛教产生了辐射与汇聚的双重作用。四川僧人入浙,是宋代佛教发展中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川僧与浙僧的对立与抗衡,促进了南宋禅宗的东西融合。

在提问环节,现场的各位老师和学生都参与讨论。冯教授对于一些问题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回答。如:妙善公主救父与儒家孝道关系、妙善公主传说在中国和印度传播的背景等等。最后陈兆肆老师为此次讲座做出总结,同学们要打破思维惯式,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历史,解读历史,开阔自己的眼界。此次讲座观点丰富,讲解鞭辟入里、内容新颖,是一场珍贵的学术经验交流会。

学院新闻
官方微信
学校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
(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浙ICP备070099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