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记者 陈素萍 通讯员 陈鑫 沈园 叶素瑶
钱江潮水汹涌澎湃,白水城中书声琅琅。从杭州到阿克苏相隔4600公里,教育援疆,把两地紧紧地连在一起。
10月30日,在新疆阿克苏教育学院,来自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援疆教师孙炜为当地老师们讲授实训课程,对他们的上课内容进行逐一点评。这段时间,她正忙着培训新进教师,每周要上12节大课,忙到深夜是常态。
援疆工作的标签是“忙碌”。上半年每天四节课的听课量、两节课的评课量,这学期每月一次的下乡送讲座,是孙炜工作的“正餐”,还不包括孙炜课后备课改课的“额外加餐”。而且,疫情期间还要戴着口罩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今年的国庆长假,孙炜没有怎么休息,她待在阿克苏教育学院,写教案和听课笔记,给当地老师指导微课制作和课题撰写技巧。孙炜直言,援疆教育事业很有意义,她是一个普通人,有一分光,便希望发一分热。
把杭州的优质课堂带到阿克苏的县城
近年来,浙江省援疆指挥部正着力打造由“输血”转为“造血”的教育援疆“浙江模式”。而孙炜这次援疆的主要任务正是与其他援疆教师一道,全力帮助阿克苏地区培养一支业务能力精湛、综合素质强的学科教师队伍。
“上半年,受到疫情影响,原本大班制的集训方式变成了‘送教下乡’的模式。”孙炜告诉记者,她和其他援疆老师们与阿克苏地区当地4名优秀教师组成导师团,先后赴阿瓦提、柯坪、新和等3个县10余所中小学送教培训,与80名青年教师结对,开展听课、磨课、评课等教研活动,并对当地教师进行个性化诊断式教育帮扶。
两个月时间,她累计跑了3个学校,听课120节次。在三个县之间辗转跑过的路程长达上千公里。最远的援疆点与援疆教师团队住宿的地方相隔十几公里,加上来回路上的时间,孙炜他们每天忙碌11个小时以上是正常状态。
“晚上下班后,要坐车返回城里休息,没有空调的老车子有时还会抛锚。”孙炜笑着对记者说,“虽然累,但很开心,因为是在播种教育的火苗。而且我是北方人,这里的环境还能适应过来。”
把一次送教变成终身师徒
在指导当地教师的过程中,孙炜发现,部分教师没有接受过正式师范培训,在课堂中缺少教学流程的设计和师生互动。于是,她认真记录听课笔记,逐条提出建议,并客观分析每位老师的优缺点,帮助他们提高个体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素养。40天里,孙炜的听课评课记录已经写满了两大本。
由于当地老师短缺,教师专业不对口现象很常见。在指导一名计算机专业出身的语文老师时,孙炜不仅为她量身定制专业书单,还24小时在线,为她答疑。在了解到老师们对微课兴趣浓厚时,她挤出紧张的休息时间,专门制作教程开设公益课。“在每个学校指导的时间非常有限,我希望可以抓紧时间,毫无保留地传授我能传授的所有。”她说。
教学流程设计、突发情况处理以及教育教学论文撰写……他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们都希望为当地建设一支生生不息、更好更强的教师队伍贡献自己的力量。”孙炜的话语中透出一股坚定,“当结对的年轻老师喊我‘师傅’的那一刻起,我肩上的使命就不容辜负。”
当地教师王秀娟走到哪儿都喊她“师傅”,阿克苏教育学院的教师刘华始终记得在申请地区课题紧张的时间里,在孙炜的指导下连改了三版课题报告……“我们的友谊是在工作中建立的。”孙炜调侃道,“我的师徒队伍已经有9人了,努力争取把队伍做好做大。”
不管是在新和县一小获评“优秀指导教师”,还是得到当地教科局的肯定,孙炜最开心的是,在她的指导下,柯坪县盖孜力克镇中心小学教师林盼获得柯坪县教师素养大赛二等奖、阿克苏地区三等奖。
孙炜说,哪怕支教结束,回到杭州,她的工作也不会结束。“我打算长期和他们保持联系,通过网络,把一次送教变成终身师徒。”
以自身经历传承师德
“疫情发生前就决定去了,箭在弦上,哪能退啊!”说起疫情期间坚持去新疆支教的原因,孙炜实话实说,“家人担忧是真的,毕竟今年三四月份全国疫情还比较严重。但我不仅代表自己,更代表杭师大。何况我又是一名共产党员,既然许诺,就要践诺。”
暑假期间,孙炜回到杭州短暂地陪伴了上小学的女儿,但接到上级指令,即便知道新疆疫情出现反复,孙炜也毅然决然地返回新疆。
“我想用我微弱的力量,给我在杭师大的学生们做个实例,为人师者,要热爱教育,不畏困难,不惧生死。”孙炜说。
国庆长假,孙炜的家人不放心她,电话问候时,孙炜安慰他们:“与今年春节期间奔赴武汉一线的医护工作者相比,我冒点风险来这里一年半,为新疆教育工作做点贡献,不算什么。”
学院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官方网站:rwxy.hznu.edu.cn
书记信箱:zhuying@hznu.edu.cn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 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推荐使用IE10.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