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下午2:00,讲座《解开<汉书·地理志>成书之谜》于恕园23号楼312准时开讲。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马孟龙博士应邀主讲,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陈兆肆教授负责主持,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副教授陆德富以及杭州师范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参与。
讲座上,马孟龙博士首先简单介绍了《汉书·地理志》的学术价值,简要总结自清代乾嘉考据学派以来历代学者对于《汉书·地理志》的研究成果。紧接着,马孟龙博士从介绍《汉书·地理志》的结构入手,切入到《汉书·地理志》成书之谜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即《汉书·地理志》正文部分中的郡名、郡户口数、辖县名目、辖县数量这部分的资料来源。马孟龙博士提出了三个谜团,即郡国规模与户口不能匹配之谜,王国管辖侯国之谜,正文政区、户口数量与文末汇总数不能匹配之谜。过去,多数人对这些谜团的解释归因于文献传抄过程中所发生的谬误,但马孟龙博士认为这并不能解释文末郡国、县邑、道、侯国的数量,每一项都与前文中所记载的实际数量有所差异。马孟龙博士通过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王子侯表》、《外戚恩泽侯表》所记载西汉侯国沿革与《地理志》比较,并结合西汉行政运作,得出结论:郡国名称和户口数字来源于元始二年政府簿籍,各郡县辖县名和数量来源于元延三年政府簿籍,全国各类项统计数字来源于绥和二年政府簿籍。正是由于《汉书·地理志》的资料来源于三种不同年份的政府簿籍,才造成了上述谜团。
紧接着,马孟龙博士结合对出土文献的研究,进一步探讨《汉书·地理志》的资料来源及编纂过程。马孟龙博士认为郡国名称和户口数字来源于元始二年的户口簿,各郡辖县名目和数量来源于元延三年的郡国版籍,国各类项统计数字来源于绥和二年的全国集簿。由于西汉的版籍并没有出现在已出土的汉代文书之中,
因此在这一部分内容中,马孟龙博士着重对于西汉时期的版籍作了细致的研讨。马孟龙博士认为版籍是编纂其他政府簿籍的基础性文书,并推测版籍的内容包括辖县名目及辖县数量的汇总。而且,在清人王谷塍(即王宗炎,谷塍是他的号。)对于《汉书·地理志》中会稽郡辖县名目排列的规律性的研究基础上,马孟龙博士试图对西汉版籍的格式进行了还原,而抄本时代的《汉书·地理志》中各郡国辖县的排列也是按照版籍分上下两行书写的。在此基础之上,马孟龙博士对《汉书·地理志》的编纂过程进行了复原。首先,以“元始二年户口簿”为纲目,将其中的各郡国户口条目抽出,作为各郡国条目的抬头。接着,将“元延三年郡国版籍”分别列在各郡国条目之后,在这之下附注各类信息。最后,将“绥和二年全国集簿”抄录在正文之后。像这样,在某类文书上,附加来源于另外一种甚至几种文书的信息,便形成了现在所能看到的《汉书·地理志》的面貌。
最后,马孟龙博士提出了三个延伸思考。其一,《汉书·地理志》中郡国名称和户口数字为什么以“元始二年”为断?其二,马孟龙博士所恢复的“西汉版籍”的可信性及作用。其三,今天是否还能看到并复原出《东观汉记·地理志》?马孟龙博士分别就自己所知及近期的研究成果展开了叙述。陈兆肆教授、陆德富老师等人就自己的理解发表了看法,阐释了历史考证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在这之后,《解开<汉书·地理志>成书之谜》讲座顺利结束,本次讲座对于推动《汉书·地理志》文本研究、西汉政区研究、西汉侯国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院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官方网站:rwxy.hznu.edu.cn
书记信箱:zhuying@hznu.edu.cn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 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推荐使用IE10.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