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下午14:00,讲座《<民谣>内外一一个体记忆与“有情”历史》于恕园23号楼312顺利开讲。讲座由苏州大学文学院王尧教授主讲,由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王侃教授主持。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刘杨副教授、吕彦霖博士、李佳贤博士以及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参与。
讲座伊始,王尧教授对人文知识分子的历史意识提出看法。他认为知识分子对历史的检讨,应当建立在对自我批判的基础上。每个个体应当将自我纳入到历史当中,而非身处局外,这是区分“有情”与“无情”的关键所在。在重返历史时,应当需要注意到个人与历史之间的复杂关系。
对于目前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科书,王尧教授认为应当至少做两种方向上的尝试,一是做口述史的文学史,二是做叙事体的文学史。王尧教授曾经呼吁来一场“小说革命”,他认为小说总是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作家应当以自己的作品来定义小说。对于《民谣》被读者津津乐道的开头,王尧教授认为,“坐在码头上”,是一种“等待”。
在交流问答环节,多位师生与王尧教授踊跃互动,李佳贤老师就文本诸多细节对王尧教授发出疑问,如小说中“我”出生时是倒着看世界。王尧教授认为他是有意如此设计的,试图让文本焕发更多意义。刘杨老师认为《民谣》的叙述语言充满节制,两个“我”的叙述者,显示出叙述者一种犹豫不决的姿态,并产生思想上的张力。王尧教授认为,他是有意识地采取一种分裂的语言状态,目的是营造人物精神的破碎感。
吕彦霖老师认为王尧老师的学者、小说家的双重身份,以及对历史琐碎日常的叙事,共同结成了《民谣》外部密实的“茧”。王尧教授认为《民谣》的故事核心是大历史中的小插曲,是没有过多色彩和波澜的,而这恰好在某些层面上还原了历史的本原面貌。王侃教授就《民谣》的创作动机向王尧教授提问,王尧教授认为目前文学中存在着创作对批评的压迫,试图打破这种现存秩序的冲动,构成了《民谣》创作的原因之一。
在师生与王尧教授的活跃互动中,讲座《<民谣>内外一一个体记忆与“有情”历史》顺利落幕。通过本次讲座,同学们不仅对《民谣》这部作品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拓宽了文学研究的历史视野。
(撰稿:许志益)
学院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官方网站:rwxy.hznu.edu.cn
书记信箱:zhuying@hznu.edu.cn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 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推荐使用IE10.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