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下午14:30,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太炎讲堂”系列讲座之“从‘第五派现象’到‘审美活动论’”于恕园23号楼312顺利开讲。讲座由深圳大学美学与文学批评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华美学学会会长、中国中外文论学会会长、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高建平研究员主讲,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单小曦教授主持。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艺学教研室杨向荣、刘欣、王若存等青年教师及人文学院研究生、本科生参加。
讲座开始,单小曦老师从学术地位高、学术成果丰硕、学术研究组织能力强等三个方面对高建平研究员进行了介绍。在讲座环节,高建平老师先从20世纪50-60年代美学“四大派”形成的背景谈起,回溯了美学“四大派”形成的独特语境,期间,他结合自身的经历,与在座师生共同分享许多未经历史纪录的事件,不仅增强了讲座的趣味性,也丰富了大家的背景知识。随后,高老师逐一介绍了美学大讨论中“主观派”、“客观派”、“主客观统一派”和“客观社会派”等各派的观点,他批评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美学研究企图建立“第五派”现象,强调美学研究应少谈派别,多谈问题。此外,高老师还谈及了对“实践”、“生命”、“身体”、和“生态”等几个核心的美学概念的理解,鞭辟入里,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最后,高老师从更为宏观的视野上探讨了对“心的美学”、“物的美学”和“符号的美学”等几个重要美学方向的认识,他认为今天我们研究美学不应是从美和美感的分离出发,而应该从审美活动出发,从面对的现实和实践出发,这些观点都极具宏阔性。
在交流问答环节,高建平老师对同学们提出的“何为美学的本质”、“如何对待理论脱离实际”和“艺术的边界”等问题予以耐心解答。高老师认为,美是感性的存在,是一种意义的趋向,美学说到底是一种人学,人文学科要先从史学起,应将具体理论视为探讨重要问题一种方式,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认识世界。他劝诫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只是抽象化地理解某一观点,而是要进入理论家提出的具体语境和问题中,从理论提出者的视角进行思考,探究他们的思考路径。所有的理论都是以启发人们思考为目的的,若只是使美学变成干巴巴的理论,则是美学教育和美学研究者的失败。就“艺术的边界”这一问题,高老师认为艺术的定义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艺术的边界是流动的,尽管消费社会、日常生活审美化等现状在不断消解艺术,但艺术还是存在边界,艺术寻找的是人的创造性的构成,因而它具有不断重建的自身力量。
提问环节结束后,杨向荣老师与在座师生分享从讲座中得到的关于做学问和研究的心得和感想:首先,学术研究要回到学科的基本问题,从美学大讨论到第五派现象到审美活动论,涉及的都是美学中最基本的,这些话题在当下仍然有一定的生命力。而现如今存在着学者、学生都在追求时髦话题的趋势,这值得关注和警惕。其次,对不同派别的理论我们要抱有一种宽容的心态,在发表自己的见解之前,应先理解它具体的理论语境。再次,要保持一种对话性,在学术研究中始终坚持问题意识,坚持学术独立性,不要盲目地做学问。
在讲座的最后,单小曦老师进行了总结。他认为,高建平老师的报告不仅开拓了在座师生的视野,同时也告诫我们,美学、文学、艺术研究应要坚持一种“人学”的思维方式,回到人自身,回归感性,应成为人文学科研究的立足点。单老师着重强调,高老师的讲座启发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史入思,回到现实”的治学方法,即思考问题要回到历史现场,而不是从概念到概念做推演,应回到学术史,面对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进行研究。
学院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官方网站:rwxy.hznu.edu.cn
书记信箱:zhuying@hznu.edu.cn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 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推荐使用IE10.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