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我院文史哲中青年学者论坛2021年第2期在恕园23-312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期论坛的对谈人分别是陈兆肆教授、刘正平研究员、林航教授,主题为“由图入史:图像史料中的边疆和民族映像”。外国语学院院长欧荣教授等三十余位师生参加了此次论坛,现场讨论氛围热烈。
第一位对谈人林航教授从《文姬归汉图》切入,围绕图中人物形象的服饰、模糊落款等细节,结合扎实的辽金社会历史,探讨了女真人身份认同的变化以及原因。随后,与会老师就此图的细节展开深入的探讨:陈兆肆老师提出《文姬归汉图》中“归”一字具有文化归化的隐喻意义;郗文倩老师认为表达思想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传统,因此研究者在以画入史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将画中的细节放到广阔的历史视野中加以考察;刘正平老师认为如果能够确定作者身份,这幅画将会有更大的解读空间。
第二位对谈人陈兆肆借助彼得·伯克《图像证史》中的图像学研究方法,对两幅清朝《刺虎图》展开研究。陈老师从生态史的角度切入,基于明清史料的佐证以及民间传说故事,通过图史互证,得出“刺虎”图及相关实录的记述是出于当时防御的需要的结论,突破了常规“《狩猎图》是‘积极的、尚武性的体现或展示’”的解读。
陈兆肆老师的分享引起了与会老师对《刺虎图》创作动因与满族风格的思考。欧荣院长提出郎世平的《刺虎图》中人物的形态设置可能蕴含着欧洲文化的特质;郗文倩老师认为郎世平的《刺虎图》有表现皇帝勇武形象、唱颂歌的可能性;林航提出《胤禛行乐图册》中皇帝文武兼备的形象与宋以来的文弱形象有很大不同,而这种不同正是满族风格的体现。此外,与会老师还对发型服饰中的西洋特色等话题展开探讨。
第三位对谈人刘正平从李白《赠汪伦》一诗引出对送行、踏歌风俗的探究。在对南宋马远《踏歌图》等史料后进行清晰的梳理和分析后,刘老师推断踏歌经历了从“巫俗”到“宫俗”、“民俗”的转变,并且得出历代的踏歌习俗为多人共同参与,往往出现在民俗、娱乐等场合。随后,与会老师就单人踏歌还是多人踏歌、踏歌是否属于俗文化、踏歌是否为汉化文化等问题展开探讨。由此,欧荣院长向古代礼仪延伸,提出了拱手礼的翻译问题,为现场同学带来许多学术研究方法上的启发。
3
学院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官方网站:rwxy.hznu.edu.cn
书记信箱:zhuying@hznu.edu.cn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 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推荐使用IE10.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