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8日下午2点,章太炎故居纪念馆“太炎讲坛”、中国史一流学科B类名家、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历史学”、人文学院党史学习教育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讲座在人文学院恕园23-312会议室开讲。主讲嘉宾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欧阳哲生。欧阳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在《历史研究》、《北京大学学报》、《中共党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中国文化》、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一百余篇。本次讲座讲题是“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由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民国史研究中心周东华教授主持,历史学专业研究生、本科生共40余人参加。
本次讲座,欧阳老师主要就五四运动的研究状况、文献材料的解读、历史评价、陈独秀对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贡献及历史意义等5个方面对五四运动进行讲授。欧阳老师首先介绍了“五四运动”的国内外研究状况,他指出“五四运动”一词最初只是对1919年5月4日学生运动的指称。随着运动的发展,有了扩大版,既包括1915年陈独秀创刊《青年杂志》以来提倡的思想革命、反孔教运动、提倡新道德、新文学,又涵盖1919年的学生运动和各地的市民运动、工人罢工、抵制日货运动。最早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研究著作有伍启元著《中国新文化运动概观》、陈瑞志著《五四运动之史的评价》、华岗著《五四运动史》,彭明先生《五四运动史》是新时期有关五四运动史研究的一部新的力作,海外五四运动史研究首推周策先生的专著《五四运动史》,该书《导论》从广义的角度对“五四运动”的定义作了最初的学术梳理。欧阳老师强调,历史研究的基础是史料。五四运动的文献材料主要有三个来源:当时的报刊,亲历者的回忆和评价、保存的档案。其中报刊杂志是研究五四运动史的主要材料来源,这与当时新拓的公共空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欧阳老师指出,从不同主义的视角诠释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研究呈现多元的状态,比如国共两党由于所抱持的主义不同,对五四运动的认识也有很大差异。接着,欧阳老师重点分析了陈独秀对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贡献,包括陈独秀明确将新文化运动的重心指向青年,从而使这一运动与青年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反对康有为提出的以孔教为国教、并编入宪法的建议,认定孔教不适宜现代生活,将孔教排除在现代公共道德生活、政治生活之外等贡献。最后,欧阳老师站在时代的高度反思百年中国走过的历程,指出五四运动之所以成为一个具有历史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在于它是现代化性在中国生根的一个显著标志。在五四运动后,学生运动表现的担当精神、先锋作用和合众能力,都是以继承五四精神相标榜。
讲座增进了与会师生对五四运动研究状况的认识,了解了五四运动研究的文献材料,加深了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的体会。新文化的先驱们在中国危急时刻发动这样一藏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不仅促进了中国向现代化迈进,而且对现代中国青年学生影响巨深,它时刻在提醒我们要不忘历史,砥砺前行。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学院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官方网站:rwxy.hznu.edu.cn
书记信箱:zhuying@hznu.edu.cn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 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推荐使用IE10.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