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6日下午14:30,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太炎讲堂”青年学者系列讲座之“数字人文视野下的古籍数字化”讲座在恕园23-312召开,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博士、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数字人文中心兼职研究员孙显斌受邀为主讲人,人文学院刘正平老师为主持人,院部分教师、研究生与本科生参与讲座。
在讲座上,孙显斌研究员首先讲解了数字人文的概念,介绍了数字人文的工具与方法、数字人文的国际发展概况、与数字人文有关的学界会议、学会、期刊等内容,为讲座做了引入。而后,孙显斌研究员就传统的典籍整理工作与人文“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古籍整理数字化展开了对比分析,他指出古籍数字化在研究方法上面临着古典文献内容精深、数量庞大的双重挑战,在数字人文的发展背景下,如何推动古籍数字化更加科学、有效是目前科技典籍整理应当进一步攻克的难点。孙显斌研究员在讲座中指出古籍数字化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古籍图像化、全文化和知识化,随着近年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图像化和全文化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古籍数字化进入到知识挖掘和语义分析的新阶段。今后的几年正是信息技术的手段大规模介入古籍整理工作的风口期,可以预见不远的将来,古籍整理领域将迎来巨大的变化。随着以文献数字化、知识化以及语义分析等为核心内容的数字人文的不断发展,传统凭借纸质图书馆进行人文研究的范式必然向依靠数字人文平台进行学术研究的范式转换。
讲座上,孙显斌教授还进一步就古籍数字化的检索与统计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数字化古籍的设计与实现等内容,展示并介绍了他在古籍数字化研究领域的有关成果,带领在座师生更加具体、深入地了解了数字人文视野下古籍数字化的发展。此外,孙显斌教授还就“人文研究是否面临着信息时代的挑战”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人脑还是研究的主导,它主要承担着理论和算法创新以及具体问题的考证与分析工作,而计算机的长处则在于检索、计算与排列等工作,这是不可小觑的。充分将计算机科学的长处应用于人文研究能够大大节省研究者的精力,使一些费时费力的研究项目变得可行。随着计算语言学理论与机器智能的发展,电脑参与学术研究的程度必将越来越深。
讲解结束后,在座师生进一步就古籍点校、版本梳理与古籍整理数字化的有关问题,从科技史、人文学术研究与计算机科学相融合等方面同孙显斌老师开展了热烈的研讨。最后,刘正平老师做了总结发言,并对孙显斌老师对我院太炎青年学者论坛的支持表示了由衷的感谢。
学院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官方网站:rwxy.hznu.edu.cn
书记信箱:zhuying@hznu.edu.cn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 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推荐使用IE10.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