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以及亲友们:
大家晚上好!
我是中文172班的陈麟,非常荣幸能够作为人文学院的毕业生代表在此发言。
一百年前,一叶红船在南湖起航,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百年后的七月,我们在此相聚,即将踏上人生的远航。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我院2021届全体本科毕业生,向大学期间殷切关怀我们的各位领导、老师,表达最诚挚的感谢。谢谢你们不仅用渊博的才识带领我们在知识的瀚海中徜徉,品味语言文字肌理下的人生百态;更用人文情怀给予我们多维度的指导,让我们从迷惘的桎梏中挣脱。
陈独秀先生曾言:“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承蒙眷顾,我们有幸在此度过了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于我而言,这段充实的大学时光可围绕三点来讲。
首先,是“敢于挑战”。在上大学前,我一直是个徘徊于中上的普通学生,也怯于表达自我。高考分数压线的我,在大一刚开学,便被老师们充满干货的课堂吸引,也被优秀的朋辈激励,故开始查漏补缺。好在勤能补拙,绩点维持在了专业前三。课堂之余,“科研项目”可谓全新领域。在做课题的路上,我有幸与一些优秀的学长学姐以及同学们合作。有时候,挑战没预想中的困难,只是缺乏开始的勇气。感谢杭师大提供平台,督促我走出舒适圈,譬如参加一场唇枪舌剑的辩论赛,成为服务学校的校庆志愿者,甚至让我的一千八百米从九分四十五秒跑到了九分十秒。
其次,是“享受忙碌”。面对大学带来的更多自主选择权,我以尝试的姿态迎接挑战,并享受这份充实感。相信大家都加入过不少组织与社团,有人或许会困惑于有何意义。这个回答没有标准答案,但对我来说,这些经历让我遇到了许多“贵人”。例如言传身教的书记,耐心指导的辅导员,热情包容的学长学姐,并肩作战的伙伴们。我记得我们一起头脑风暴,想出主题时的会心一笑;记得一同搬运物资,布置场地的齐心协力;记得熬夜改文件,有所成果的喜悦感;记得办完一场活动后被肯定的成就感……学生工作带给我的,当然有泪水与汗水,但收获到的成长与提升的能力,更值得我铭记于心。如今我已从三年的毕业典礼幕后工作人员变成了台上人,以至于我都有些恍惚。在时间瀚海面前我们真的很渺小,被推搡着向前走,可能会跌跌撞撞,误入歧途,但好在有贵人相帮,伙伴相助,不至于孑然一身。
最后,是“矢志不渝”。世间可热爱之事繁多,“成为一名语文老师”的理想,自我童年起便萌芽。文学与教育,浸润着我的心灵,滋养了我的灵魂。文史哲的魅力,或许便是“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大二暑假,我参加了学院组织去建德杨村桥小学的支教。在那里,没有空调,环境简陋,伙食费每人每天不到五块。某天,有个小女孩问我:“老师,感觉你们都好善良啊,明年还会来吗?”在那刻,我从她期盼的眼神中明白了带队老师给我的那句赠言:“教育的本质如果用三个字概括那就是‘被需要’;如果用两个字概括,那就是‘奉献’;如果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爱’。”大四的实习,也让我在教育与实践中感受双向的育人与成长。身为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党员,我希望自己能坚定信念,将温暖传递给更多人。
点点滴滴,连缀起我的大学岁月。时间的齿轮啮合,记忆的画面定格。我们从靠着导航在A区的恕园楼里找方向,到能熟练地去D区录微课;从三千字论文都难以拼凑,到完成一万多字的毕业论文;从羞于举手回答问题,到自信展示小组成果;从浅层理解教科书,到实际践行并有所感悟……光阴荏苒,我们增长的不仅是年龄和体重,更是厚积薄发的力量。
行远自迩,踔厉奋发。前不久被授予“七一勋章”的张桂梅老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她以坚韧执着的拼搏和无私奉献的大爱,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她拖着病体忘我工作,推动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帮助近2000名贫困山区女孩圆梦大学校园。如今,革命薪火亟待我们赓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生逢盛世,肩负重任。我们将铭记“勤慎诚恕,博雅精进”的校训和“博学笃行,止于至善”的院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带着憧憬与期许助力民族复兴。
值此临别之际,不舍与感激涌上心头。有赖于母校和学院的精心培育,我们前进的道路逐渐明晰。
祝愿同学们前程似锦!
祝愿我院蓬勃发展!
祝愿祖国繁荣昌盛!
最后,谢谢大家,毕业快乐!
学院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官方网站:rwxy.hznu.edu.cn
书记信箱:zhuying@hznu.edu.cn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 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推荐使用IE10.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