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人文学院组织数十支实践团队百余名青年师生,奔赴全国各地,开展宣讲党史、文艺探索、基层服务、支教扶贫、社会治理等方面,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广大人文学子在实践中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新时代追梦征程,为助力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汇聚磅礴青春力量,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人文学院衙前农村小学校:社会变迁下的百年建校史社会小分队
浙江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和红色事迹,为了更加深入的挖掘浙江的红色资源,延续浙江的红色故事,在我院历史系主任周东华和团委副书记刘华章的带队下,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赴浙江省杭州市“浙东运河的红色根脉解码”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开始了为期18天的解码浙东运河红色根脉的活动。7月16日至8月2日,他们从城厢街道、衙前农村小学校,一路走到瓜沥三岔路村、低田畈村、明朗村、东灵社区、众安村,采用采访、交流的方式,记录下珍贵的音频和影像的资料并整理成了文字稿件,深入地了解到了浙东运河周围村子的风土人情和存在于这些地区之间的传说故事。
口述采访
团队合影
人文学院以博物馆为核心的杭州文博旅游探索小分队
由于疫情的缘故,该小分队对于受访对象的采访调整为了线上视频采访。采访人为小组成员,受访对象是我校历史系副教授王才友。他们以调查群众对博物馆的看法,和专家对博物馆的改进意见,尝试探索文博旅游为目的,主要针对杭州博物馆现状、杭州城市旅游现状等方面提出问题,侧重于受访对象本人的个性化理解和观点。
王才友在接受采访时,对博物馆发展提出见解。他表示:“出色的讲解可以吸引较多观众来参观博物馆,讲解员是至关重要的。与此同时,‘形式’和‘内容’不仅是参观博物馆的技巧,也是感受博物馆优缺点的窍门。”
人文学院浙江省内基层矛盾调解调研小分队
百岛洞头在被划归为温州下属市区后迅速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指出,要从“生态立区、旅游兴区、海洋强区”入手,特地强调了对“海霞精神”的发扬。为进一步了解“海霞精神”,人文学院浙江省内基层矛盾调解调研小分队开始拜访海霞妈妈们的路途。通过实地调研得知,海霞妈妈们每天巡逻观察基层异常情况并将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积极受理群众之间的矛盾问题,在处理基层矛盾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一群尽心尽责的人,在一方小小的天地里,维护了一方水土的安宁,贯彻了人民调解的意义,成为一段佳话。“党建引领下,自治组织与政府引导形成合力,造就每个市民切身体会的和谐。”小队成员李暄妍表达感受。
追寻浙江省早期学生党员光辉记忆队伍
追寻浙江省早期学生党员光辉记忆队伍基于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这个时代契机,阅读党的相关红色读物,欣赏党的相关红色影片,对于早期共产党人们有了崇高的敬意并且想要更加深入的了解他们。队伍成员返回家乡通过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等途径追寻浙江省早期学生党员光辉记忆,宣扬红色革命精神。在查阅和参观被档案馆深处保存的资料,以及在图书馆书架上泛黄的书籍中,温州早期学生党员郑振铎和蔡雄的光辉事迹和精神值得被追寻和传承。
深入解析浙江早期学生党员历史资料信息,发掘出1921年前后学生党员或党支部所扮演的角色,有利于加深群众对党史的理解。追寻浙江早期学生党员的光辉记忆,呈现了青年学生投身革命事业历史,对大学生承接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接力棒起到激励作用。
档案馆查找资料
图书馆查找资料
人文学院温暖黔行小分队“温暖黔行”高武村之行
近几年,各乡各县在脱贫攻坚战中不懈努力,向着美好的生活前进。黔东南从江县谷坪乡高武村便是脱贫攻坚的成功典范。2021年7月17日,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温暖黔行”团队赴高武村银潭小学进行支教活动。
“温暖黔行”团队的同学们向高武村新任村长了阿询问其带领高武村脱贫的思路,了阿也向同学们表达了自己对脱贫的见解。他说:“我认为脱贫攻坚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出人才,别的东西都只是暂时的,只有咱们能培养出自己村的人才,然后留住人才,那(我们)才有长久发展的可能。”脱贫攻坚的路是漫长的,走好这条路需要我们的“觉悟”,而了阿村长所怀的觉悟是令“温暖黔行”团队的同学们所敬佩的。
人文学院赴临平党史学习教育口述史调研小分队实践
为助力临平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积极响应学校关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7月23日,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赴临平党史学习教育口述史调研小分队先后赴临平区委老干部局、区档案馆、区科协进行临平党史资料口述史搜集整理工作。通过了查阅原余杭区地方性报纸,采访老干部、老专家等,搜集整理100年来临平区各行各业的发展历程、重大突破,以及取得的辉煌成就。他们查阅地方性报纸,采访老科协专家和区委老干部局,重现了临平的发展史。
口述采访
“女子读书能自强:乡村女性教育口述史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小队
7月16日,“女子读书能自强:乡村女性教育口述史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小队前往杭州市建德梅城千鹤村开展为期五天的口述访谈,并参观千鹤妇女精神教育基地。接受采访的妇女同胞中,有的身残志坚,有的奔波在志愿活动一线,有的年少参军……在女性同胞的相互扶持下,千鹤妇女精神在传承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本次实践活动旨在采访深入挖掘千鹤村女性优秀事迹与背后故事,结合探究教育权变化对女性的影响,进一步宣扬千鹤优秀精神与文化。“做好口述访谈,弘扬更多正能量,是我们社会实践的目标。”小队负责人张简萌表示。
团队合影
口述采访
“阿尔茨海默症大环境下与社会力量兼容性调查”调查小分队
7月20日,为帮助缓解老年人在日益变化的社会逐渐被“边缘化”、无所适从等问题,小队与杭州知知助残公益服务中心一同开展“暖心行动——关爱老人志愿服务”,为杭州市萧山区的塘头社区80岁及以上的老人们一个惊喜——集体生日会。老人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而志愿者们的内心更是充实又满足。
8月2日,为深入了解社会机构对于罹患阿尔茨海默症老人的照护情况,小队成员来到了舟山市社会福利中心,同这里的负责人进行了交流采访。
本次实践中,小队的成员和老年人朋友、志愿者、福利中心负责人进行了交流,收获颇丰。小队成员表示,“每个人都会有终老之时,我们作为社会的一份子,都应当给老人多一些理解与关怀”。
团队合影
团队为社区老人过集体生日
都锦生红色记忆调研小队
2021年暑假,都锦生红色记忆调研小队采访了从事丝绸业40多年的收藏家刘立人。刘立人与小队成员进行了座谈,向调研小队展示和讲解了很多丝绸作品,还拿出有关丝绸艺术的书籍和大家分享,从丝绸艺术的角度为调研小队讲解了都锦生织锦和丝绸作品,打开了大家的眼界。
此外,调研小队还采访了锦纶国际有限公司总经理章锦钰。章锦钰在都锦生丝织厂工作了二十余年,他为我们讲述了他与都锦生丝织厂的故事和他对丝绸产业发展的理解,娓娓道来,令人受益匪浅。
采访收藏家刘立人
全国快递员调研小分队
七月中旬起,全国快递员调研小分队快递员子女家教团队来到了仓前韵达快递中心,在快递站点的配合下,开展了为期20天的快递员子女暑期培训社会实践。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以辅导小学生暑假作业为主,辅以教授书法和绘画等兴趣课程。下课时间,志愿者们还向孩子们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大学生活,并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暑期家教志愿服务不能替代父母的关怀,但是能够启发孩子们的心智,让孩子们对学习产生更深更强的认同感。”一位小队成员在日记中如是写道。
同时,为了深入了解外来务工快递员的工作和生活状况,7月16日,全国快递员调研小分队“生命史”访谈团队队员在自身所在城市、通过线下面对面实地访谈的形式,展开快递员“生命史”访谈,并整理访谈内容。同学们与快递员进行深入交流,并力图用访谈文字向社会展现这些快递员辛苦打拼的生活,再现他们生动鲜活的面貌。
快递员子女家教
快递员生命史调研
人文学院全国麻风休养员口述史调研小分队:用口述历史记录全国麻风村变迁
7月20日至7月27日,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全国麻风休养员口述史调研小分队在周东华教授的指导下,先后前往江苏盐城新海社区麻风休养院及安徽滁州四山村医院进行实地调研。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团队成员通过访谈麻风休养员的方式,了解了有关麻风病及麻风村的历史,同时开展了志愿者服务活动。感知村民真情,将温暖传递给他人。
团队合影
戏里剧外:助力中小学话剧教育公益团队
为更好地推广话剧文化,助力中小学话剧教育,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戏里剧外小分队根据线上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研究进行了红色正能量剧本创作与改编、原创剧本有声读物创作与记录等实践。“戏里剧外”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学校教育向课堂之外的延伸,更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手段。助力戏剧走进校园,让更多的同学了解话剧,感知文化魅力,提高审美意趣,弘扬传统文化。
人文学院新时代浙江部分社区禁毒宣传治理工作研究团队
7月10日,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新时代浙江部分社区禁毒宣传治理工作研究团队探访杭州市仓前街道禁毒办,探寻“省级禁毒示范区背后的故事”。研究团队与相关工作人员交流沟通并参观禁毒办工作场所,与经验丰富的几位警官进行面对面访谈与记录。并通过听取社区典型案例分析、查看社区工作细则、总结其禁毒经验,为宣传“省级”禁毒模范区工作特点等贡献力量。
团队合影
人文学院耕远文化组织——迭新民间故事,传承耕远文化
7月30日,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耕远文化组织成员杨凌寒来到浙江省杭州建德了解采集当地的民间故事,并将搜集得来的民间故事加以整理和汇总,对其中部分故事进行了二次加工和文本改编,将长久埋藏在人们记忆中积灰的民间传说改编成与时代接轨的、人们喜闻乐见的剧本和诗歌。
8月3日,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耕远文化组织成员于潇悦在家中循着一张老照片,携全部心神踏上了一段别样的探访之旅——这次探访并不向“外”找寻,而是朝“里”着眼,在家庭记忆的尘封处延伸。
国有史,方有志,家族有故事。自古以来,家族故事承载着伦理规范,塑造着人格精神,维系着社会秩序。纵观历史,朝代可替,家庭可散,个人可亡,惟有家族历久长存,生生不息。
新一代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事业的继承人,应该及早树立自己的历史责任感,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而暑期社会实践给了大学生广泛的平台受教育、长才干。我院始终将社会实践作为共青团的“品牌工程”常抓不懈,科学谋划、不断创新,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在深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社会贡献的作用。
学院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官方网站:rwxy.hznu.edu.cn
书记信箱:zhuying@hznu.edu.cn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 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推荐使用IE10.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