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1日,由杭州师范大学、宁波大学、绍兴文理学院和温州大学主办,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承办的第一届浙江省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建设高层论坛于线上举行。来自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大学、温州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浙江传媒学院、中国计量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湖州师范学院、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共同研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问题。人文学院史光辉教授主持会议开幕式,人文学院副院长刘正平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代表学院对与会的专家学者致以诚挚的欢迎。
(史光辉教授主持开幕式)
(副院长刘正平致辞)
浙江师范大学胡德明教授首先对于现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诸如“指导性”方案与评估标准的矛盾、语言学类课程与文化类课程应如何开设及占比等问题,结合国外经验与教学实践,提出扩大培养院校自主权、大量增设选修课与建立动态课程机制等建议。
(胡德明教授发言)
会议的第一场主题发言由那日松副教授主持,温州大学吴之欧副教授从学院组织机构与影响两方面介绍了温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学院概况,并且在报告中展现了该校强大的师资队伍、丰富的科研平台及独具温州地方特色的实践实训基地;毛海莹教授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宁波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硕人才培养模式,分别为人才培养TEP模式,“立足本土面向海外”双资源型的实践基地,学生多元参与、应用培养与今后海内外推广的培养展望;曹沸副教授 基于“新文科”背景,提出汉硕培养存在的问题,基于SWOT模式分析了杭州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硕优势、劣势,提出在“新文科”背景下,杭州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绍兴文理学院施俊副教授提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目标与实习、就业脱节,重理论还是重实践,课程设置的重复问题与到底如何培养汉硕人才的几点困惑。
曹沸副教授主持了第二场主题发言,温州大学涂海强副教授以越南籍汉硕生小映的培养作为个案分析,探索汉硕本土汉语教师的培养模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王轻鸿教授回顾了学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各个发展阶段,希望通过整合其他学科的契机实现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多元发展。中国计量大学的彭飞博士与刘美兰副教授提出了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平衡以及质量效果评估、中小学语文教师和汉语教师培养目标、竞争力、教师资格证协调发展等几点思考。
最后,单宝顺副教授主持大会交流环节,针对汉硕培养人才就业与培养目标脱节的问题,胡德明教授认为解决此类问题应以国家政策与国际形势为主,大力培养汉教专业博士人才,提高人才层次,打通汉教专业毕业生“走出去”的路;绍兴文理学院的李秀明教授提出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增强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教学能力与专业思考能力,解决由于课程重复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鉴于此次大会的顺利举行,宁波大学毛海莹教授希望下一届年后在宁波大学举办,各高校共同探索和丰富汉硕人才培养的新路径与新方法。
闭幕式上,杭州师范大学齐沪扬教授致闭幕辞并谈了三点认识:第一,以学生发展为办学目的,学校应提供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知识与技能、适应能力与就业选择渠道。第二,以学科发展为办学目的,提升学科知名度应具体规划师资队伍与课程体系建设。第三,专业发展要体现学校特色,需融入到学校发展规划中去。
(齐沪扬教授闭幕式致辞)
本次会议履行防疫要求,采取线上会议的方式,此次高层论坛充分探讨了后疫情时代下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发展的现状和挑战,是对高校人才如何服务国际与国内社会需要、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一次重要探索。
(合影)
学院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官方网站:rwxy.hznu.edu.cn
书记信箱:zhuying@hznu.edu.cn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 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推荐使用IE10.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