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人文学院师生广泛深入传达学习 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全国文代会、全国作代会会议精神

来源:人文学院   作者:人文学院    时间:2021-12-25
 

近日,学院党委组织理论中心组学习,专题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洪治纲教授作为全国文代会、作代会的会议代表,做了主题发言,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文代会、作代会的历史历程和重要意义,并传达了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

与会人员认真学习并做了深入交流,纷纷表示要把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全会议精神和学院工作充分结合,精心安排部署,周密组织实施,不断推动学习贯彻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做好新时代高等教育工作的强大动力

据了解,学院积极倡导和有序组织各党支部、各教研室、各本硕班级的师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教育活动。师生们纷纷表示,感触颇多,收获满满。

斯炎伟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全国第四次文代会研究》,在学习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后很有感触。他认为,国家元首亲临会场并作重要讲话,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全国性文代会、作代会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文艺工作者的莫大关心和对文艺事业的高度重视,也意味着文艺工作者肩负着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此次习总书记在大会上的讲话,站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高度,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五点殷切的希望。讲话情真意切、推心置腹,内容关乎历史与现实、民族与世界、人民与社会、人格与情操等,不仅视野广阔、全面深刻,而且贯穿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精髓和社会主义文艺发展规律。

斯炎伟教授重点表达了两点学习心得:一是文学创作要接“地气”。此处的“地气”,就是习总书记所说的文艺工作者要“心系民族复兴事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要“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要“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个人经验”当然是作家创作的重要资源,但作为文学创作资源的“个人经验”不是没有边界的,一个作家不能持续地陶醉在自己狭小的个人世界里,更不能无节制地“复制”这种“个人经验”,进行重复性的劳动。一个伟大作家的“个人经验”总是自觉地联系着时代、民族、社会和人民的,也就是说“个人经验”是和“公共经验”相通的。二是文学创作要有“精品”意识。此处的“精品”意识,就是习总书记所说的“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要繁荣一个时代的文学创作,仅仅追求作品发表或出版的数量显然是不够的,还要看有没有文学“精品”或者出现了多少文学“精品”。后现代语境和消费主义时代一方面带来了文艺的多元化,另一方面也对文艺“精品”的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这个时候习总书记倡导作家在创作中要胸怀“精品”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研究者,我也要强化自身研究的“地气”意识和“精品”意识。一方面要多关注、多投入社会主义文艺发展规律的研究,多从历史的长河中去汲取可以镜鉴当下文学创作的经验与教训;另一方面,要杜绝自身研究中的浮躁情绪,进一步沉下心来,面向学术价值,把研究工作做得更扎实。

教工中文党支部书记詹玲教授感慨:“作为一名高校中文系教师,我认真学习了在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深深地感到我们要进一步理解党的创新理论的强大真理力量,自觉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工历史党支部支委王才友副教授谈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习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告诉我们,文艺工作者,尤其我们研究者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这样才能充分领悟党10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史,才能充分理解我们从哪里来和到哪里去的问题,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学生党支部书记刘华章表示:“文者,贯道之器。作为一名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建设中含蕴的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以“浸润式”的方式传递给同学们,带着学生以脑中“思”、眼中“观”、笔下“实”、足下“勤”发好时代强音,讲好中国故事。”

2021级研究生金倩苑谈学习心得:“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醒,当前文艺最大的问题是浮躁。作为中国语言文学的研究生,要戒骄戒躁、静得下心、沉得住气,踏实钻研知识,要做一个冷静的思考者。扎根人民群众、深入生活实践、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学术研究,为营造一个真、善、美的文艺世界献出杭师大学子的力量。”

2019级本科生施颖认真学习后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思想深邃、内涵深刻,给予我极大的指导与启发。作为中文系的学生,我的专业知识与文化、讲话精神密切相关。文艺创作必须扎根生活,实践是创造的源头和活水。在大学的学习阶段和今后的专业发展中,我将始终牢记这点,坚持文艺创作的初心,创作好的文化作品,传播优秀文化。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学院新闻
官方微信
学校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
(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浙ICP备070099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