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师生共读,我院顺利举行第三期“四道”研读会

来源:吴孟欣   作者:撰稿:孙贺晟 拍摄:张豪程    时间:2022-04-12
 

2022410日下午14时,我院第“四道”文史研读会在恕园23号楼312会议室举行。专门史林航老师胡悦晗老师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刘正平老师参与本期研读会20202021级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专门史专业研究生及部分本科生同学积极参与

本期研读主题为乡土中国”,研读书目包括《大家小书乡土中国》《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黄河边的中国》《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等相关研究著作,2021古典文献学专业的葛霞飞同学担任主持人,唐梅、郑凯歌、赖诗英等同学积极发言。

会议伊始,同学们积极汇报了自己的读书体会自己乡土中国的认知、时至今日何处是乡土乡土中国的深层意义等问题展开了阐述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想与思考而后在场师生就“乡土中国”这一主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交流挖掘了“乡土中国”主题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图片6

在研讨的过程中,胡悦晗老师对本期所选的著作进行了简要的叙述。胡老师指出,这些研究的切入点各不相同,但是作者都是从他们所研究的案例之中,提炼出一套理论。此外,胡老师还就同学们提出的有关“逆城市化”问题、中西社会差异、费孝通先生关于“乡土中国”研究的学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讲解。林航老师指出,“乡土”的概念是根植于农耕社会的土壤之上的,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乡土”的概念所赖以维系的社会在不断的消失。同时也引出了对一下问题的探讨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乡土”对于我们来是意味着什么?在对待“乡土”的问题上,我们是对此怀念,还是要与其割裂?或者说,“乡土”这一观念中,“乡”会不可避免的消亡,但是“土”仍在,只不过“土”之上的“乡”变成了城市,但是城市之中照样也可以有“乡土”,是否可以对“乡土”进行重新的定义,赋予新的内涵?刘正平老师指出,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乡土”不可逆地在逐步的消亡,建立在“乡土”之上的习俗等也不断的消亡。此外,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到城市之中,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也是值得我们去关注。这些人进入城市之后,由于受到他们之前生活环境的影响,“乡土”的观念仍然在他们身上显现出来。但是,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到了他们的后代身上,“乡土”的观念的影响只会越来越弱,对于“乡土”越来越陌生。在整个研读过程中三位老师充分结合自身的经历,进一步与同学们就“乡土中国”这一主题展开了多角度的深入研讨

图片7


图片8

                         图片9 

在活跃的学术研讨氛围中,我院四道会圆满结束。在本次研读会上我院师生多个角度进行切入结合当今时代发展窥探了“乡土中国”背后更为深层的内涵“乡土观念”的存亡及其现实意义等广远深刻的内容意蕴悠长

图片10

学院新闻
官方微信
学校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
(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浙ICP备070099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