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下午14点,我院在恕园23号楼312教室成功举行“王子不复仇记——金庸小说中的杨康之死”主题讲座。我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王晴飞担任主讲人。
讲座伊始,王晴飞简单介绍了中国传统小说中与《射雕英雄传》的杨康具有类似身世的人物,从中提炼出四个母题作为关键节点:遇难、成长、认亲、复仇。他指出,这四个节点之间有着相对明晰的逻辑链条,同时在具体的作品中这四部分关键情节间也存在一些细微而同样重要的区别。例如男主人公的成长,是被流走还是被恶人收养,这一点牵涉到男主人公与恶人之间关系的复杂程度。同时他也说明,从情节结构而言,其身世故事可以算作这一谱系故事在现代的延续,其人物设定与结局,与前代故事也多有相合,而从金庸异于前人之处,我们可以看出当下时代价值观念的变化。
其次,王晴飞认为杨康面对的其实是一个两难的道德困境,并作了具体分析。在现代社会,父系血统在表面上已不再具有道德上的绝对权威,这决定了杨康不可能像古代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一样,在生父和养父之间无条件地站在生父一边,但是又仍然受到血亲复仇的传统道德的影响,杨康面临的困境来源于此。王晴飞认为,金庸在处理这一困境时虚化了杨康悲剧的命运性,将杨康写成品质恶劣的反面人物,其实是将复杂的人物性格简单化,把普遍的哲学问题转化为人物的道德品质问题,将命运悲剧变成了正邪分明、善恶有报的道德说教。而生父和养父之间的关系,在金庸中也体现为生父之邦和养父之邦的关系,同样具有家国同构性质,这体现了金庸作品中伦理观念的新旧杂糅特性。
为了加深同学们对杨康这一人物角色的理解,王晴飞通过与萧峰、郭靖两人的比较,解说杨康命运的另外两种可能性。一是萧峰的生父萧远山冒萧峰之名诛杀仇人,使萧峰避开了复仇与滥杀的两难困境——既名义上报了仇,而又没有真正杀人;二是郭靖的虚拟杀人,金庸小说里的正面人物绝不因个人私仇蓄意杀人,即便对手是与自己有杀父之仇的绝对坏人,所以杀人之事总有人代劳,主角只需从旁观摩即可。
讲座最后,王晴飞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如何看武侠小说?在他看来,武侠小说的主要价值在于其文化性而非文学性,作为社会文化标本,武侠文学折射出大众的集体无意识,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中国人内心的祈盼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听完讲座,人文学子收获颇丰。陈鑫雨同学分享感受:“一部武侠作品越受欢迎,说明它所契合的价值观念越普遍,也越值得观察它所处时代人们的集体无意识,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经久不衰,正说明其具极深的研究价值。”王灿同学认为:“王晴飞老师的讲述十分生动有趣,解答了我许久以来对杨康这一人物的疑惑。”本次讲座旨在加深人文学子对经典文学作品人物的认识,扩展阅读的思维广度,提高横向对比分析不同文本的能力,从而全方面理解作品。
学院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官方网站:rwxy.hznu.edu.cn
书记信箱:zhuying@hznu.edu.cn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 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推荐使用IE10.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