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数字人文实验教学中心

来源:人文学院   作者:人文学院    时间:2022-08-15
 

1.中心简介

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在科研和教学实践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由此产生的数字人文研究和智慧教育理念,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发展方向。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数字人文实验教学中心依托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语音实验室和戏曲戏剧实验教学中心,经过近二十年的实验教学探索和经验积累,于2021年底与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合作共建,实现优势互补,升级为集实验课程教学、数字教学研究、数字人文实践、网络思政研创为一体的数字人文实验教学中心。

目前,数字人文实验教学中心由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语言资源保护与应用实验室、网络思政研创平台三个实体实验室和浙江方言资源馆、文学、历史文化数字博物馆三个虚拟线上博物馆组成,全面支撑“汉语言文学(师范)”(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浙江省“十三五”优势专业)、“历史学(师范)”(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浙江省“十三五”优势专业)、“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师范)”(教育部高素质复合型硕士层次高中教师培养试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省首批重点专业)和“软件工程” (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省新型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物联网工程(杭州市特需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地理信息科学等10个本科专业以及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电子信息、汉语国际教育等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的课程教学和教学研究。

实验教学中心基于学院文史融通的学科建设理念,以“一中心两平台三馆”为依托,以“科学研究创新、课程教学提质、学生工作增效”为宗旨,培养具有人文素养、专业技能、国际视野、创新思维的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新型复合人才。中心深度拥抱数字人文技术,以地域文化研究为中心,集中开展方俗、方物、方言等研究,涵盖浙江文学、历史、方言、地方戏曲、乡村文化、民间故事、口述历史等领域,引领传统学术研究融合信息技术,通过深度融入教学,延伸课堂空间,革新教学技能,拓展知识视野,完成传统课堂教学不能实现的教学任务,推进教育理念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1-1


1.1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以虚拟仿真实验技术打破学科边界,将文学、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等教学范式与信息科学、地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和人工智能、大数据、VR等现代科技手段深度融合,促进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的融合、由虚拟走向虚实一体。通过虚拟立体场景,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复现具体场景,简化知识获取过程,实现语境可视化,呈现生动立体多维度的仿真场景,变传统的知识验证型实验教学为综合性的跨学科实验实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文化元素融会贯通,激发学生对于智慧体验学习模式的热情和兴趣。

1.2数字孪生全景三馆

利用交互式媒体、大数据 WebGL技术建设基于“3D+360”混合形式的数字化文学馆、历史馆、语言馆,实现全景式数字孪生,打破传统研究和教学资源的时空、内容与载体限制,在智能导游、时空穿越、全媒体知识拓展、3D模型操控、社交互动、知识测评等功能支撑下,实现语言文学和历史文化展示与传播的“全景展、立体展、深度展”。通过Premiere Photoshop、交互式媒体编辑器、数字展馆编辑器等数字化资源处理软件和工具实现自主编辑、更新与修改,拓展实验研究与虚拟体验相结合的文史研究与教学体系。

1-2

1-3

1-4


1.3语言资源保护与应用实验室

依托现代语言学理论和信息技术,师生协同开展方言调查研究,结合智能方言数据库和AI方言语音识别,解析浙江方言发音、结构、语法,挖掘语言发展规律和内部机理,形成科学、准确、高效的吴语方言语音资料库和语音识别技术。同时,解读方言所蕴含的宋韵文化、民间文学、戏曲、文献、口述史等信息,带动民间戏曲、民间文献、乡土文化、地方历史、口述史等相关学科领域的内涵化发展,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传承地方语言文化传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4网络思政研创平台

构建学生领导力涵养和创新创业的高层次研创平台,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内容引领和技术支持,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优秀辅导员为引领、以学生骨干为主体的多元化工作团队,以直播、微电影、短视频等形式深度凝练、记录和展示师生在乡村文化振兴、乡村博物馆建设、校园戏剧、红色历史根脉挖掘、留守儿童帮扶等品牌项目中的实践与科研成果,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网络队伍、创作一批高水平网络作品,形成一批高影响力的网络育人研究成果。

2.中心课程

2.1《中国城市史》

长期以来,在历史学的课程教学中,对文献材料的研读较为重视,对城市空间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等问题的探究相对忽视。引入虚拟仿真技术,从文献材料中发掘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态、空间分布等方面的资源,建构以过程与任务为中心的立体场景模型,增进学生对城市历史的深度理解以及对相关学科的知识融合。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构建能反映现实情况的第一人称交互场景,使学生沉浸在三维合成的数字化城市环境中进行学习体验,增强对城市景观和城市文化的感知。

1-5

1-6


2.2中国古代文献学

本课程采取虚拟仿真技术,以杭州慧空经房为实验对象,将经坊刻书、售卖流通的过程复原,再现明清时期经坊书籍生产和流通的面貌。以中国古代经坊刻书为核心场景,配套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学生以互动参与的方式,获得刻书和书籍流通的仿真场景体验,并对体验教学效果进行信息化分析统计,持续改进,增强课程教学效果。

1-7


2.3《方言与中国文化》(浙江方言资源馆)

浙江方言资源数字博物馆将基础人文学科的研究成果、文化资源典藏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将浙江省境内各地级市的珍贵方言资源,包括语音体系、特色词汇、语法特征,以及民歌戏剧、俗语谚语、民间故事、风土人情等众多要素进行数字化,并分阶段、分批次地实现在线展示。

与传统博物馆不同的是,“浙江方言资源”数字博物馆更重视访问者的交互体验,内置若干个交互场景,使用者可随时进行图文互动,在各分展馆内展示自己母语方言的材料和家乡的风土人情。同时,我校师生以及其他有志于此的访客,均可申请使用语音实验室自由编辑高清音视频素材,并通过大型服务器(设置于智慧教室)上传、同步,实现博物馆资源的长期数字化与动态信息化。

1-8

1-9


2.4《中国历代都邑》(历史文化数字博物馆)

《中国历代都邑》借助虚拟仿真的数字化手段,创设博物馆展陈交互学习的场景,通过筛选、整合、梳理城市考古的前沿成果,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从“五帝时代”至明清都邑的发展历程。具有注重勾勒都邑变迁与政治文化思想文化的关系、紧扣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图片类型多元(包括如城址布局图、宫殿复原图、代表文物图等)等特点。后期将通过开放式的后台管理实现“交互式学习”以及数据的实时更新、完善。

1-10

1-11


2.5《流动的中国地方乡土文化》(乡村振兴数字实践平台)

2.5.1家乡好茶推荐官

“三月嘉禾起,品茗有鸠坑”,为让更多的小朋友了解“鸠坑茶”、鸠坑特色,助力乡村振兴,学习鸠坑茶的历史以及背后的人文价值,推出乡土课程“家乡好茶推荐官”,探秘鸠坑毛峰茶背后的传说故事,利用数字乡土文脉地图和乡土数字资源数据库,依托杭州亚运会这一契机为鸠坑毛峰茶撰写推荐语,领略风土人情和文化魅力,培养真善美的品质,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1-12


2.5.2蜜山岛和三个和尚

本课程依托《蜜山岛与三个和尚》乡土故事进行创新性改编,充分利用数字乡土文脉地图进行引导,使学生明确地理概念,又以游戏的形式跟学生进行互动,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寓教于乐,从而让学生领略家乡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学习蜜山岛上人们勤劳、团结互助、知错能改的品质。

1-13


2.5.3如果衣服有秘密

放眼杭州亚运,聚焦服饰中的传统礼仪,推出亚运主题课程“如果衣服有秘密”,依托数字文脉地图和数字信息技,利用“双师课堂”,突破时空距离进行授课;以“时空列车”方式,创造情景,带领学生进入情境,融“美育”与传统文化课堂于一体,带领学生发现亚运服饰中的传统设计元素,结合城市文脉,培养文化认同感,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官方微信
学校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
(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浙ICP备070099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