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6日晚,由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的“再说‘青牛白马’:一种契丹元素的千年衍化”讲座在恕园23号楼312会议室举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苗润博研究员就“青牛白马”这一契丹民族文化标志的内涵流变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作了专题报告,人文学院诸多师生齐聚一堂,共同聆听了此次讲座。
苗润博老师的此次讲座围绕五大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题为“‘青牛白马’的原生情境与精神内核”。苗润博老师梳理了青牛白马传说的起源与内涵流变过程,从《辽史》记载出发回溯传说的发展史:《辽史》是元朝史官拼合不同史源的产物,与传说原貌相差较大。辽朝直接记载如《耶律宗愿墓志》等、汉人记述如武珪《燕北杂录》等仅强调女性氏族的重要性、不提及男性始祖,开元后期契丹旧部与低级政治体交汇融合,遥辇时代汗族是乘白马浮土河而下的男性始祖,低级政治体、即后来的辽朝皇族后族是乘青牛的女性始祖。这反映出青牛白马传说的二元性,具有明显的会盟、盟誓性质,象征不同势力来源,这一精神内核在后来的衍变过程中时隐时现、影响深远。
第二部分题为“‘青牛白马’在辽朝的改造与定型”。苗润博老师在还原遥辇时代的传说原貌后,结合契丹族内部权力地位变化,讲述了对统治者对传说的“切割”:一方面官方叙述不再强调青牛白马,舍弃原本的集团祖先记忆,淡化二元会盟的精神内核;另一方面保留青牛白马作为牺牲的形式、将之定格为对天神、地祇的祭祀,赋予了新的政治文化意义。
苗润博老师以《始祖奇首可汗事迹》纂修为例说明了切割传说的操作方式,以《淳钦皇后传》中青牛妪避路的记载及阿保机借用《周易·说卦》中的说法自称天皇王、述律为地皇后说明了祭祀对象与形式的改换,而这一改换的定型在《辽史·礼志》青牛白马祭仪出现频率的变化中、宋人范镇《东斋记事》等中可以窥见。契丹建国以前来源的二元性所带来的联盟、盟誓性质可为其“神”,辽朝建立以后的改造与定格为其“形”,并没有消散、而是下沉渗入历史的深处,成为某种社会文化基因。
第三部分题为“‘青牛白马’祭仪对中原汉地的影响”。苗润博老师借用妇孺皆知的三国演义故事引入青牛白马祭仪对汉地文化的影响。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元朝《三国志平话》、关汉卿《关张双赴西蜀梦》中都提到了桃园结义中的宰白马乌牛,可见契丹王朝最高礼俗的地方化、下层化。张翼德燕人、关汉卿大都人(大都为辽南京旧地),说明燕地汉人濡染契丹王朝祭祀旧俗,并逐渐将其抽象为通用的文学意象,以民间形式流向各类作品(关汉卿其他作品如《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甚至越出原本辽地的范围(如俞本《纪事录》、顾瑛《昆山知州坊侯平贼诗》),白马乌牛成为元末士大夫眼中红巾军作乱的标志性象征之一。“青牛白马祭仪”在汉地的传承以燕地为发源地、以三国故事为文本依托,以红巾军起义为高潮,不仅是通俗文学意象形塑现实政治行为的生动案例,更呈现出北族文化基因融入并影响华夏历史进程的鲜活图景。
第四部分题为“‘青牛白马’祭仪对北方草原的传承”。苗润博老师通过一系列史实指出,青牛白马传说在辽末仍有号召力和凝聚力,元、明时蒙古旧地仍有出现。原因可能为蒙古人对于杂剧、话本这类通俗文化的接受更加容易、迅速,顺帝北迁带来,被本部鞑靼传承、辐射瓦剌和兀良哈,上升为蒙古诸部所共享的盟誓祭祀仪式——甚至影响满洲,体现为满文老档案只有白马无牛,但是皇太极时追溯戊申会盟时却加上了乌牛(历史叙述),1619与喀尔喀蒙古联盟、入关时都有相关记载。
第五部分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与升华。苗润博老师指出,青牛白马作为会盟牺牲的核心精神,根植于唐代中后期契丹集团二元汇聚的来源与结构,而其与天神、地税的对应关系及具体祭祀仪式的定型则源自辽朝建国以后的改造。契丹王朝虽然覆灭,但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青牛白马祭祀藉由燕地的枢纽作用对中原、草原两大系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前者以金元通俗文学为媒介引得汉地民众多相效仿:后者则以元室北迁为契机,塑造了有明一代蒙古、满洲的盟誓面貌。在长时段历史脉络中观察文化传统赓续,是近年来北方民族史研究或内亚研究中一个新的增长点。目前此类讨论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内亚草原“自古以来”所具有的文化共性或曰一贯性,即所谓的“内亚性”问题,范围常常始于匈奴、斯基泰,迄于清朝至近现代的欧亚草原。
不过,传统并非长时段的一成不变,文化基因亦非累世不替,长时段的历史观察除了要看到一以贯之的“常”,还应该顾及具有节点意义的“变”。原本由特殊历史情境催生出的文化形态,可能随着相应政治体的兴衰而历经浮沉,又可能在某种因缘际会间抬升、凝固成新的传统,为不同文化系统中的人群所共享,这或许是“青牛白马”更值得玩味的典型意义。
与会师生对苗润博老师的讲座反响热烈。师生们围绕如何发掘“历史文本的缝隙”“民族史的史料观”等内容展开激烈讨论,苗润博老师提出了“逆着读书”“对比参照阅读”“互相怀疑”等治史方法,强调寻找历史缝隙的意义,针对同学的疑问和灵感作出了历史学不限制想象、如何把想象变为学术需要遵循学术规范与逻辑的解答。
学院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官方网站:rwxy.hznu.edu.cn
书记信箱:zhuying@hznu.edu.cn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 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推荐使用IE10.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