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7日晚7点,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太炎讲堂”系列讲座之“历史中的‘大字’与‘中字’:宋元刻书实态的一个初步假说”在人文学院恕园23号楼弘毅厅举行。本次活动由人文学院副院长刘正平主持,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员石祥受邀主讲,天一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李开升、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南江涛、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孙显斌、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谢辉与谈。
活动伊始,石祥老师作学术演讲,指出在宋元刻本当中,“大字”、“中字”并非相对性的指谓,而是当时业内惯例的一个组成部分——规格尺寸。石祥老师开宗明义,提出版本学的研究语汇“大/中/小字”为后代学者施加于版刻实物之上,与历史语境是否一致需要商榷。随后,石老师基于充分的宋代文献分析,总结出在刻书语境下,“大字”、“中字”、“小字”指称的是特定尺寸规格;通过对于大量刻本实物的分析与统计,得出宋元时代“中字”规格范围约在0.7-1厘米之间,0.8-0.9厘米者居多,南宋“大字”规格以1.2-1.3厘米沿大小两端递减,未见显著的时代及地域变化,而元代“大字”规格随时代推进略呈缩小趋势,从而大致确定宋元时代“中字”、“大字”规格大体以1厘米,即约宋尺制3分为界限。此外,部分宋元坊刻本,出于成本控制及商业宣传的需要,将实际以“中字”标准的版刻夸称为“大字”。最后,石祥老师提出关于“小字”规格的几点猜想。石老师总结道,“大/中/小字”原是历史上的版刻术语,被藏书家、版本学家所移用,使其日益远离宋元版刻生产的语境,明晰该点,就会对文献中的“大字本”“中字本”“小字本”有更加深刻鲜活的认识。
与谈环节,四位与谈人分别针对演讲内容进行或深入或延伸的讨论,并提出在书籍刊刻的历史场景中,刻工行业因种种原因湮没无闻等相关问题。孙显斌老师进一步指出,在“习焉不察”处窥文献堂奥,是在座师生应当学习的治学之径。提问环节,石祥老师就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与讨论,现场气氛热烈。
学院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官方网站:rwxy.hznu.edu.cn
书记信箱:zhuying@hznu.edu.cn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 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推荐使用IE10.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