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我院举办太炎讲堂系列讲座:《四库全书总目》研究之省思

来源:人文学院   作者:撰稿:吴炎莲 摄影:张铭    时间:2023-03-27
 

2023年3月18日晚上7:30,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太炎讲座系列讲座、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历史学建设系列讲座“《四库全书总目》研究之省思——基于《春秋地名考略提要》的学术史考察”于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恕园23号楼312会议室举行。此次讲座由南京大学文学院张宗友教授主讲,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琚小飞老师主持,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苗润博老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张赟冰老师、北京大学中文系杜以恒老师与谈。

张宗友


四库学作为当前显学,研究者众,名家踵接。而《四库全书总目》研究更是四库学的重要分支。在四库学大张其帆的当下,有关《四库全书总目》的研究成果特别丰硕,尤其是考辨总目提要的文章特别多。讲座伊始,张宗友教授提出以下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学界对《总目》的内在研究,其水平与现状如何?既有研究成果,其结论是否都圆满自洽,堪称文献?有无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论题与空间?在研究思路与操作方法上,有无值得借鉴或需予修正之处?他指出,要回答上述问题,需要对学界既有研究成果进行广泛的考察,也即需要找到合适的样本和切入点。

  接下来,张宗友教授以《春秋地名考略》十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总目》卷二九,殿本]为例,梳理与考论了近代学者张穆,现代学者胡玉缙、余嘉锡、陆惟鍌,当代学者崔富章、李裕民、杨武泉等对该条提要的研究,并对《春秋地名考略》作者问题重新探索,在充分了解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四库馆臣关于《春秋地名考略提要》的评价进行考证与辨析。

四库全书2


张宗友教授指出,在《四库全书总目》的考订及研究中仍有需要注意之处,比如采录宜广,考辨宜细,立论宜慎,引文宜核。就《春秋地名考略》提要之辨误而言,前揭诸家成就,大都集中在叙明版本,理清篇次,校勘文字,论考作者之生平、志业及学术背景等方面,而于撮举大旨,考溯源流,商榷得失等“辨章学术”的方面,则鲜有涉及。应该说,这一事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总目》研究的水平与现状,当然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示了值得重视的努力方向。

琚小飞


接下来,各与谈老师开展评议交流。琚小飞老师表示,对于张宗友教授关于应对《四库全书总目》号称读书之门径的说法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的判断,琚老师表示赞同并提出清代只有少数学者能够读到《总目》,大部分人读到的都是简明目录。因此,《总目》对于读书治学的作用,甚至在清代学术史上产生的影响也是十分有限的,只是民国以后学者们将其地位抬高。

苗润博


苗润博老师就当今学者如何以《四库全书总目》作为读书的门径这一问题发表看法。他指出《四库全书》提供的文本知识,并不是让我们来接受的,而是让我们来检验的。这是我们当代与前代对待这一目录学文本的态度差异所在。恰恰是在对它的考辩、质证、验证,甚至是完全推翻、颠覆的过程中,学者们建立起自己的学术体系。从这个层面看来,《总目》依旧能够充当一个门径。《四库全书总目》的分类体系和具体的某一条史实都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对《总目》中的每一句话进行逐一地考证与辨析,就是在拆解文本的逻辑和框架,促进研究范式的转型。

张赟冰


张赟冰老师指出,张宗友老师的讲座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个例,它预示、揭示出《总目》目前研究的一个重要位置——那就是在过去的研究中,学者更多的是把《总目》当做一个著作,而忽略了它还有国家项目的性质。《总目》是一个国家工程,是皇帝好大喜功的一个产物。而四库馆臣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先将皇帝安排的任务完成交差。这使得它必然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非常复杂的流程导致《总目》容易出错等诸多细节都是《总目》未来研究很大的增长点,也是《总目》研究的当务之急。

杜以恒


杜以恒老师则指出,张老师的讲座对于本科生来说意义重大。首先,张宗友老师很好地诠释了学术研究先做事实评价,再做价值评价。他对于前人的成果的掌握程度、细致程度非常深入,而且很虚心地去探求原因,试图理解问题所在。这是对前人的尊重和充分吸收,对问题本身的彻底基于事实的评价,很值得我们学习。

本次讲座,张宗友教授通过一个半小时的详细叙述,展示了《春秋地名考略提要》的考察源流史,旁征博引,聚焦于前人的考辩又提出自己新的考订成果。张教授从一个很小的提要的考辩切入,一直到多种史料的对比,最终寻找一个共同的史源,这也为我们平时文献阅读提供有益启示——不拘泥于某一种文献给我们的既有知识,还应多方对比探究此文献最初的史源。














学院新闻
官方微信
学校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
(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浙ICP备070099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