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生工作 > 团学动态

团学动态

喜讯:我院在浙江省第十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三金

来源:人文学院文字部   作者:人文学院文字部    时间:2023-05-21
 

5月19日至21日,由共青团浙江省委、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江省科学技术学会、浙江省学生联合会主办的浙江省第十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在杭州师范大学开展。自今年2月启动赛事以来,全省共有103所高校、11077件作品、5万余名大学生报名参赛,遵选推荐1338件作品参加省级复赛。经过复赛选拔,共有51所高校的273件作品入围主体赛省赛决赛,最终产生金奖139项。经过激烈角逐,我院三项作品荣获金奖,在金奖的数量上实现了新的突破。

决赛期间,学院党委书记诸英与参赛师生亲切交流,仔细询问参赛项目的准备情况,并鼓励参赛师生在比赛过程中倾情发挥,力争取得优异成绩。参赛师生沉着冷静、认真备赛,充分展现了人文学子勇敢自信、敢想敢为的担当风采。以下是获金奖作品的具体内容。

一、探寻传染病成功防治的“中国力”——基于10省61个麻风院(村)的生命史学调研

指导老师:周东华、刘华章、傅培恩

团队成员:王展羽、范梦琪、李元篪、吴志豪、陈蓉蓉、何嘉怡、王焰蕾、任一文、赵莹、李成晗

作品介绍:本作品以“生命史学”为视角,在口述访谈和田野调查基础上,讲述了全国麻风院(村)变迁故事、麻防员守护故事和麻风休养员生命故事,从中揭示新中国70余年传染病(麻风病)成功治理的奥秘是“中国力”,即持续不断地以“举国之力”防治重大传染病,是“复合力”,要算好传染病防治的“经济、政治、民心”三本账;持之以恒地以“守护之力”医治重大传染病,是“奉献力”,要做好传染病防治者的“培养、坚守、转型”三件事;持盈保泰地以“生命之力”消解重大传染病,是“检测力”,要过好传染病患者“医治、休养、监测”三道关。三力并济,为人类防疫史提供“中国之治”经验。

二、劳有所保:新业态下快递员群体劳动权益保障现状与机制研究——基于1062个样本的调研

指导老师:胡悦晗、陈晓玲、孔祥亮

团队成员:茹小容、严雯斐、杨海苑、王若冰、林津如、范彬彬、杨佳璐、张宇杰、吴珍、卢柯同

作品介绍: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快递员群体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中从业人数最多的群体,其劳动权益保障值得关注。本项目以浙江省快递员为例,从快递员劳动权益保障的制度建设与基本特征、劳动权益变化趋势分析、劳动权益保障的总体特点、快递员劳动权益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以及提升劳动权益保障的原则、价值取向与路径选择几个方面开展了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团队得出以下结论:2019年以来,浙江省快递员的劳动权益保障有明显改善,但在劳动就业、劳动报酬、劳动条件与权利救济四个主要层面存在困境。对此,团队在制度、标准、规则、价值观、协作方面提出了系列针对性建议。相关论文多次入选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浙江省社会学会学术年会并获奖;并制作7集快递员专题纪录片,成为中国大学校园最具影响力的田野调查支持平台南风窗调研中国“三十强团队”和最受期待的十个课题。

三、活态非遗新主张:民间故事的时代价值掘发与活化利用实践方案

指导老师:姚永辉、刘正平、林伊纯

团队成员:孔希雅、游子榆、单于涵、林炜珞、李景、胡珂、贺靖雯、刘宇轩

作品介绍:在145项国家级非遗民间故事中,活化利用率仅占18.62%,民间故事的活态传承,是亟待解决的命题。为此,团队成立了全国首个推动民间故事活态传承的大学生公益组织“耕远文化”,力促非遗与民众生产、生活深度融合。团队采用文献综述、数据统计、访谈问卷、案例分析等科学方法,揭示出民间故事活态传承在“源头、基石、载体、动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首次构建出非遗民间故事活态传承“六理念、四路径、三活水”的实践模式。团队深耕远播,重塑民间故事传承场,打造81组“流动”课堂,将“悦读快车”开往街道社区,获6项知识产权,原创非遗民间故事共享文本,获7项政府采纳成果及感谢信,相关实践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30余家主流媒体的高度肯定。未来,团队将持续拓展传承空间、追踪活化样本,探索非遗民间故事的生命张力。


官方微信
学校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
(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浙ICP备070099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