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7年7月全面抗战的爆发,激起了民众的“青年崇拜”思想以及“少年中国”的民族国家想象。在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层面,彼时身处延安、大后方及战区三种地理空间的青年群体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本文立足文本与史料,采用文史互证的方法,深入还原为学界所忽视的战区火线青年形象,进而多维度地比较并呈现上述三种抗战青年群体的行为特征与精神内涵,凸显三者之间的差异,揭示战争对青年参与者的真实影响,以期对现代文学文本中抗战青年形象的研究有所突破。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回返战时历史现场,呈现历史细节,也为抗战文学史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观察路径。
【关键词】抗战文学;抗战青年形象;大后方知识青年;延安革命青年;火线青年
【来源】《华中学术》2023年第2期
附件:烽火里的“少年中国”——抗战时期青年形象及其心态转折_吕彦霖
学院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官方网站:rwxy.hznu.edu.cn
书记信箱:zhuying@hznu.edu.cn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 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推荐使用IE10.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