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太炎讲堂系列之: 112年来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绘成就与未来展望 讲座纪要

来源:人文学院   作者:朱慧贤    时间:2023-10-26
 

20231022日晚,人文学院太炎讲堂系列讲座在恕园23号楼314会议室召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华林甫老师受邀作题为“112年来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绘成就与未来展望”的报告,历史系范立舟教授担任主持人。人文学院副院长刘正平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林航教授、历史系陈兆肆教授、琚小飞副教授参会与谈。众多师生齐聚一堂,共同聆听了这场学术盛宴。

图片2


讲座伊始,华林甫老师首先向在场师生追忆了自己在家乡杭州的生活点滴,分享了他求学路上的诸多经历,并谈及他在学生时代与谭其骧先生及其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之间产生的种种交集。华林甫老师的此次报告即以“中国历史地图(集)”为基础,围绕四大部分展开。

华老师首先引用谭先生所言:“地理之学,非图不明”为切入点,向大家辨析了“古地图”与“历史地图”二者的概念,即前者为民国以前使用传统方法绘制的地图,而后者为“今人”以其所在时代的当代地图为底图,依“今人”需要,以某一历史时期或年代的地理状况为内容而编制的地图。

第一部分为历史地图的学术传统。华林甫老师回顾了自西晋至清朝历朝历代的所编制的历史地图(集),其中以清末杨守敬所编《历代舆地图》为历史地图绘制史上的里程碑,在对“杨图”内容的介绍中,华老师还列举了由他一一清点、梳理得出的44个图组、1752图幅,“杨图”内容之完备、考证之细致等均展现了其为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之前我国历史上朝代最为完整、内容最为详细的一套大型历史地图集。在“杨图”之后,又有诸如卢彤《中国历史战争形势全图》、童世亨《历代疆域形势一览图》、苏甲荣《中国地理沿革图》等佳作。同时在学术著作和论文中,也有单幅的历史地图可供研究。华林甫老师认为,清末民国历史地图集编绘的主题以疆域、政区、战争为主,这个传统延绵不绝,一直被1949年以后的历史地图所继承。在对前人所绘历史地图(集)精细研读之余,华林甫老师还劝诫道:“古书要仔细读,学问都在里面。”

第二部分讨论的重点是“谭图”及其巨大影响。华林甫老师讲述了由谭其骧先生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背后艰难曲折的编制、出版历程,“谭图”是在谭先生带领下诸多学者的心血集聚,除了规模宏大之外,具有科学、全面、准确、精细、严谨等一系列的学术特征,并以“谭图效应”一词总结“谭图”的研制对历史地理学科产生的巨大影响。在对其后各类历史地图集的介绍中,华林甫老师认为,区域性、专题性历史地图正在蓬勃发展、方兴未艾。

第三个部分是对现今各类历史地图集的分类与评价。华林甫老师详细梳理了诸如全国性、专题性、区域性等各类别历史地图集的代表性成果,他敏锐地指出,未来历史地图集的新征程,总体趋势还将伴随着各时段、各地域、各专题的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将呈现异彩纷呈的多样性。同时,华林甫老师还和在场师生一同思考了五个有关历史地图的共性问题:历史地图与读史地图的理论思考、历史地图集的学术基础、绘制政区界线的尺度、标准年份及其相关问题以及已刊历史地图集的评议,他也期盼着在场同学们在未来能够一起把历史地图集的学术事业向前推进。

图片3


第四个部分是对历史地图集未来发展的探索。华林甫老师认为,未来我国历史地图集相关领域的发展,需要做到“放眼国外、放眼世界、立足中国”三个方面。华老师介绍了他曾在海外翻阅过的六十五部外文历史地图集以及与之相关的海外经历,他苦中作乐、精益求精的求学精神深深鼓舞了在场师生。华老师立足于对全球相关学术现状的把握,以其宽广的学术视野预测了中国历史地图集在未来的两点发展趋势:一是省级历史地图集将全面开花,二是断代历史地图集的前景广阔。他特别指出,浙江省历史地图的编绘工作目前还未见开展,有望杭师大的学子们在未来填补这一空白。在讲座最后,华林甫老师还分享了关于他带领团队主编《清史地图集》图书封面的一段轶事,这其中“清史地图集”五字正是由当年求学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的琚小飞老师精心设计制成,而在多年后的本场讲座上成为与杭师大的缘分联结点。

图片4


与会师生对华林甫老师的演讲反响热烈,同学们围绕“论文写作中对历史地图的运用”、“历史地图描绘中的政治因素”、“使用古旧历史地图是否需要配准”等问题积极请教,华林甫老师针对这些问题悉心解答。最后,主持本场讲座的范立舟教授也代表学院和在场的广大师生,对华老师的精彩演讲表示了衷心的感谢!

图片1







学院新闻
官方微信
学校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
(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浙ICP备070099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