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5日下午一点,在人文学院弘毅厅举行了首届研究生学术论文报告会的颁奖仪式,仪式由人文学院副院长刘正平主持。
首先,刘正平副院长对本次学术论文报告会的规则和情况作了总结。截至2023年9月学院共收到2021级、2022级研究生提交的论文64篇,评委专家秉持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所有论文进行审核和评奖。最终有37位同学的论文脱颖而出,其中一等奖6位,二等奖13位,三等奖18位。
杭州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杨俊锋为一等奖获得者颁奖
人文学院副院长林航与党委副书记钱珊为其中9名三等奖获得者颁奖
中文系系主任刘小刚与历史系系主任刘俊峰为其中9名三等奖获得者颁奖
随后,举行了颁奖仪式,由杭州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杨俊锋和人文学院院长洪治纲、党委书记诸英、副院长林航、党委副书记钱珊、中文系系主任刘小刚、历史系系主任刘俊峰等领导为获奖同学颁奖。
洪治纲院长在颁奖后的致辞中对获奖学生表示祝贺,并指出研究生尤其要提高科研水平,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文献分析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期望同学们多多钻研学习、热心科研创作,让自身的学术水平更上一层楼。
本次学术报告会共收到2021级、2022级研究生提交的论文64篇,其中汉语国际教育10篇;中国古代史2篇、专门史2篇、中国近现代史5篇;文艺学4篇、中国现当代文学19篇、中国古代文学7篇、中国古典文献学4篇、汉语言文字学4篇、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7篇。经专家的通讯评审,有38篇论文入围本次学术报告会,并于10月18日下午在恕园23号楼的四个分会场进行分组汇报。
在数字人文实验教学中心会议室进行的是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文字学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组的报告。
本组报告人:上官子怡、赵逸飞、杨霞、戴娇杨、朱江敏、沈晨龙、毛元栋、李冰雪、张豪程、叶芳澜、高佳盈、薛蓉。
评议教师:边田钢、陈玉洁、吴越、单宝顺、王文香,主持人史光辉教授。
李冰雪同学在《量词“枚”在古代汉语中的指人用法探析》一文中通过对文献的考察,新发现了53条古代文献的语料,分析了“枚”作指人用法的文献来源、在古代汉语中作指人用法的特点,并阐明了缘由。经过充分例证,对前人的研究作出了补充,即“枚”在古代汉语中是能够用来独立计量人的指人量词,并不是修辞手法的使用。
边田钢老师肯定了报告的内容,尤其是对于所引用材料的说明以及对根据材料得出结论的阐释都非常清晰。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首先,在论文的格式方面需要注意繁简字统一的问题。其次,在使用和引证文献的时候,需要讲清楚所例举文献的时代、作者和篇目等问题,才能够更好地使读者信服。
在312会议室进行的是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组的报告。
本组报告人:刘钰卿、刘万宇、孙斓桠、冯凰、许锦煊、沈梦、杨斯涵、杜诗雨、徐欣兰、郑新馨、钟依菲、张楚悦、袁荣新。
评议教师:王海晗、王若存、欧阳灿灿、张广海、金进,主持人刘杨副教授。
许锦煊同学在《本雅明与精神分析的对话——基于保罗·克利〈新天使〉的再解读》一文中阐述了新天使的两种解释:第一是新天使意欲停留在灾难与事件发生之处,并且试图拯救这个破碎的世界,但最终因天堂的干扰而失败;第二是新天使留恋着过去,试图拯救这个破碎世界时,却陷于这种困坑,来自天堂的风暴恰恰是把新天使解救出来了。文章引用齐泽克将拉康的原质概念,将其应用于艺术哲学的崇高论,认为反崇高反的是康德意义上的崇高,亦即数学上的崇高和力学上的崇高。后一个“崇高”意谓的是某种位置关系,是莫比乌斯对的两端,是卑俗和与之相对的崇高之间的辨证转换。
王若存老师评价论文细节方面处理得很好,由于运用了法国存在论,因此在阅读方面有一定的困难,从德国到法国写作的方式,推演本身有说服力,关于崇高的反崇高,不在场的在场,需要跳脱出来,需要用更清楚的方式表述出来。欧阳灿灿老师评价论文整体非常用心,但是有些沉迷于分析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本雅明与精神分析学关系,需要把握好重点和次要的关系。
在316会议室进行的是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古典文献学组。
本组报告人:胡鑫灏、阮诗佳、郑畅、朱诗音、裘晶晶、汪艳君。
评议教师:谢文韬、彭秋溪、耿志、李碧、祖胤蛟,主持人刘正平教授。
裘晶晶同学的《由仿而创:陆机拟乐府诗新论》梳理了乐府诗从汉、魏乐府的发展到陆机拟乐府诗对前代的发展和创新的过程,认为陆机的乐府诗新变体现出其“缘情”的理念。
老师们肯定了这篇论文选题的合理性,但也指出论文对于陆机拟乐府诗在乐府诗发展历史中呈现出的“新”分析不够深入,应将陆机放置于整个乐府诗发展史中进行考察。并且建议该同学先将汉魏到西晋的乐府诗脉络进行总的梳理,再论述陆机在其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发挥出何种创新作用。
在314会议室进行的是中国古代史、专门史、中国近现代史组的报告。
本组报告人:朱慧贤、倪锐、赵太甜、苏润颖、徐一林。
评议教师:吴忠良、魏峰、任虎、沈秋之,主持人琚小飞副教授。
朱慧贤同学的《辽代墓葬壁画中的青幰车小考》以辽代墓葬壁画中的青幰车为研究对象,作为辽代国舆之一的青幰车,在传世文献中仅见于《辽史》中的“公主下嫁仪”。通过对辽代墓葬壁画中青幰车的再考察可知,辽代青幰车背后所反映出的是历史层面上各民族不断交流、碰撞的历史融合。
老师们表扬朱慧贤同学在史料上下了很大的功夫,研究的视角较为新颖,从总体来看论文的逻辑也做到了自圆其说。但是就文章更进一步的完善而言,老师认为青幰车作为一种运输制度,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在论证中要谨慎以个体代表一切的叙述。如果能基于青幰车的形制和使用来讨论如等级性质等较为核心的问题,而不是过分展开论述,会使整篇文章更有学术张力。
至此,人文学院首届研究生学术报告会圆满结束,感谢各位评议老师对同学们的鼓励与建议。希望同学们从中有所感、有所得,也期待越来越多的同学参与进来,在下一次学术会议上碰撞出更多元的思想火花,收获更丰富的学术成果!
学院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官方网站:rwxy.hznu.edu.cn
书记信箱:zhuying@hznu.edu.cn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 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推荐使用IE10.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