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讲座纪要:嘉道苏州文人王之佐的雅集及其现代启示

来源:人文学院   作者:人文学院    时间:2023-10-30
 

余新忠讲座1


20231027日上午,太炎讲堂中国史学科建设系列讲座在杭州师范大学恕园14号楼205室举行,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余新忠老师作题为“嘉道苏州文人王之佐的雅集及其现代启示”的讲座。讲座由杭师大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周东华老师主持,历史系研究生、历史213班全体同学聆听讲座,积极提问,与余教授形成良性互动。

讲座开始之前,周东华教授提到,余老师曾多次莅临杭师大指导教学,为我校中国史学科建设提供了许多帮助。而余教授与杭师大也有不解之缘,对杭师大有着十分亲切的情感。余教授希望我系学子能够在学术一事上不断进行创新,开拓新视野,关注历史学的跨学科研究(如全球史、医疗史等);他还称做学术、写文章是“最困难,也是最快乐”的事,以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勉励我系学子勤恳治学,笔耕不辍。

讲座伊始,余老师即向我们解释了何为“生命史学”。他特别强调“身体”的重要意义,人活于世,身体是一切的本钱。以往的历史学研究喜欢宏大叙事,可当站在国家、社会的角度俯瞰时,每一个个体都会显得十分渺小。但历史不止是国家、社会的历史,也是人的历史。如果我们自下而上地看历史,就会看到历史不同的面向。所以余教授倡导关注个体生命,  他提出的“生命史学”,不仅将其视作一个研究领域,同时更是指一种意识和研究理念。“生命史学”的核心是要在历史研究中引入生命意识,让其回到人间,聚焦健康。也就是说,我们探究的是历史上有血有肉、有理有情的生命,不仅要关注以人为中心的物质、制度和环境等外在性事务,同时更要关注个人与群体的生命认知、体验与表达。

至于学界所诟病的关注个案导致史学研究碎片化一事,余教授则回应其与研究者本身的信息解码能力有关。个体生活于一个时代之中,其言其行无不受时代所影响,因此,只要拥有足够的信息解码能力及定位能力,再辅以对一个鲜活生命的共情,我们就能够解读出一个时代的信息,或者说历史演进的信息。

而余教授所报告的题目虽与医疗疾病史无甚关联,但其实十分能够体现对生命史学的研究。嘉道年间苏州文人王之佐的雅集研究,乍一看似是文学领域的命题,但究其背景,则蕴含许多史学领域可深究之处。余老师提到,最初留意到这个题目,是因为研究道光三年苏州大水。在挖掘相关史料过程中,他注意到了王之佐这本《绘水集》。为何在救灾这般痛苦之事下,文人名士仍要参加这“附庸风雅”的雅集?问题由此而生,也引得了余老师的关注。

王之佐其人,是苏州本地一位有点儿财力、有些才气、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地方文人。深入研究后,余教授发现,王之佐还是一位“好事者”,一生曾办过三场于他人生有重大意义的雅集。

第一次是嘉庆十四年到二十年,王之佐借发现可爱而稀罕的生物——白燕之机,制造题咏主题,前来唱和者共249人,多是吴江、苏州等地方的文人,人数虽多,但大多数人无甚名气。唱和者所作诗文编成了《白燕倡和集》。此次雅集既表现了王之佐本人的诗艺,又突显了他慈爱贵生的理念和精神,可谓是为他之后的雅集活动做了很成功的铺垫。

第二次是道光四年到十三年,正逢道光初年苏州大水,灾后,王之佐将灾况和救灾情形以诗歌的方式记录下来,恰被好友蒋宝龄所见,即为王诗作画。王之佐又带着蒋画四处寻同好和诗,历时数年,成《绘水集》。此次雅集不可谓不成功,虽然唱和者比上次少,但名人很多,林则徐为其作序,更有石韫玉、彭蕴章、梁章钜、潘曾沂等人为其唱和,影响力扩大。王之佐切中命门,紧扣嘉道年间出现的社会危机与问题,弘扬民胞物与、仁孝两全、居安思危、轸念物力的主旋律,因此吸引了众多名士。

第三次则是在道光十年到十一年,此次王之佐借寻回所谓岳飞玉印一事,请人唱和,编成《宝印记》。唱和者共有183人,分布范围较广,本地文人占比较低,著名者如韩葑、朱绶、吴荣光、蒋光煦等。王之佐此次雅集只一年时间,但他所召集的文人数量、质量都有所提升,是因为他借用所获得的所谓文物——岳飞玉印,以武穆王的名望和价值符号相号召,加强自己在既有关系网络的地位,进一步扩展自己的人脉,宣传时代主旋律——忠孝仁义的思想。

余老师认为,王之佐的雅集活动对于现代仍有很大的启发性意义。历史资源是现实建构的重要思想文化源泉。毋庸置疑的是,文人雅士对于社会发展,特别是文化建设有着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那么,使个人诉求和社会价值合理有效衔接,就能够促进社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对于国家来说,如何建设一个能够培育和合理引导文人展现其才华而又不失国家和社会大义的环境、空间和平台,是当下文化建设亟待深思的问题。

与会师生对余老师的讲座反响热烈,余老师所提出的生命史学理论,也正是我院麻风病团队指导思想。讲座最后,余老师就学生所提出的“生命史与微观史有何区别和联系”“如何在生命史的视野下达到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平衡”等问题做出解答,让在场学生受益匪浅。


学院新闻
官方微信
学校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
(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浙ICP备070099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