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著名当代文学史家洪子诚先生来我院讲学

来源:人文学院   作者:吕彦霖    时间:2023-10-31
 

洪子诚讲座1


2023年10月26日晚上太炎讲堂杭州师范大学研究生“勤慎研讲”学术报告,人文学院“一院一系一精品”学术论坛在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314室举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当代文学史家洪子诚先生为全体师生作了题为“60年代文学的‘戏剧中心’问题”的讲座。讲座由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斯炎伟教授主持,共百余位师生聆听讲座,气氛非常热烈。

讲座开始前斯炎伟教授深情回忆了2019年洪子诚教授莅临杭州师范大学晓风书屋为同学们讲座的情景。四年之后,84岁高龄的洪子诚教授不顾舟车劳顿来到人文学院为大家讲座展示了洪子诚教授的师者情怀以及与对师大人文师生的深情厚谊台下师生对此报以热烈掌声

洪子诚讲座2


  洪子诚教授表示选择这一题目的原因是19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戏剧在当代文学诸样式、体裁中居于相当显著的中心地位。这种中心地位不仅表现在戏剧创作,演出的热潮,而且戏剧也为这一时期的小说,电影,以至诗,散文创作提供成规和“范例”。

洪子诚讲座3


  在点出核心问题意识后洪子诚教授从四个角度展开讲述首先他向大家推介了苏联美学家莫·卡冈的经典著作《艺术形态学》,他指出艺术形态学所讨论的乃是文学艺术各种类、体裁、样式、品种的分类标准,它们之间的结构关系,以及在历史过程中发生的分离、聚合等的结构性关系,而这正是自己介入本问题的方法与角度。卡岗的《艺术形态学》指出:“中世纪的欧洲,戏剧有最高价值;而在文艺复兴时代,‘造型艺术具有最高价值’;到了17世纪,‘诗歌是艺术的理想形式’。而在18世纪之后,文学,尤其是小说的地位上升,文学成为中心”。这说明在不同历史时期,或在不同的文艺流派那里,“体裁”(“样式”)具有不同价值等级。

  明确了方法与角度后洪子诚教授对60年代文学的“戏剧中心”的几个特征进行了梳理。他指出19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受到苏联方面戏剧家理论的影响,我国艺术工作者日益认识到语言的局限,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马雅可夫斯基所指出的那样——戏剧不仅具有鼓动和宣传以及评论作用,而且更具时代性,同时动作在很多时候往往比言说强烈、细腻和丰富。这种论断影响了我国文学界对戏剧的认知,构成了支撑戏剧地位登顶的内在驱力。

  在阐释戏剧的重要意义的同时洪子诚教授也提示我们不可忘记媒介的边界戏剧虽然具有强大的鼓动和号召能力可以与时代潮流紧密配合但是也有其界限他引用吴晓东在《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纪的小说和小说家》中的论述:“任何体裁都有自己无法逾越的作为媒介的边界。如小说不可能逾越语言文字媒介,而电影无法逾越摄影机镜头的视域等等。”强调作为舞台艺术的戏剧也有其内在限界,而这种天然的限界也为1980年代的“去戏剧化”思潮埋下了伏笔。

  最后洪子诚教授通过对丛深编剧的《千万不要忘记》(1963)与马雅可夫斯基的九幕话剧《臭虫(神奇的喜剧)》的细致比对,呈现了同类型故事内在意旨的差别。并且对马雅可夫斯基的精神气质以及诗歌,分析了其原作的《臭虫》的精神主旨,进而揭示了孟京辉改编的《臭虫》(2010)对马雅可夫斯基的承继与颠覆。

洪子诚讲座4


  讲座从晚上6点半开始,持续到9点10分洪子诚教授始终思路清晰娓娓道来在场师生无不被洪子诚教授精深的学养和真诚的态度所折服。讲座结束后,洪子诚教授又不辞辛劳,为学生签名,与学生合照。在场师生纷纷表示本次讲座十分精彩,场面热烈温馨,令人终身难忘。

洪子诚讲座5





学院新闻
官方微信
学校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
(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浙ICP备070099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