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9日晚,人文学院太炎讲堂系列讲座在恕园23号楼314会议室召开,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杨国强老师受邀作题为“十九世纪的夷夏之辨和二十世纪的民族主义”的报告,我院历史系袁成毅教授担任主持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沈洁研究员、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张晓川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裘陈江博士、澎湃新闻编辑黄晓峰、三联书店编辑王婧娅、浙江工商大学历史系成梦溪副教授参会。我院历史系陆德富副教授、徐杨副教授、陈明华副教授、任虎博士一同出席报告会。众多师生齐聚一堂,共飨学术盛宴。
本场讲座以“夷夏之辨”和“民族主义”为主题,并围绕两个部分展开。
第一个部分是对十九世纪的“夷夏之辨”进行深度讨论。杨国强教授首先按照历史大脉络上对“夷夏之辨”的流变进行了追溯。春秋辨夷夏,其主干是“内中国而外夷狄”,意在用一种界限把两者区别开来。而由于春秋大义里的夷夏之辨本身内含的模糊性和多义性,遂使春秋大义里的夷夏之辨为后人留下许多探讨空间。杨国强教授认为,夷夏之辨的显著变化起于南宋。由于赵宋王朝所处的特殊政治环境,在南宋的夷夏之辨里,夷狄已成了一种既不能感化又不能转化的东西。而原本的夷夏之辨和夷夏之界,便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明显地变为单向的夷夏之见和夷夏之防。
杨国强教授认为,十九世纪的夷夏之辨,受到宋代的文化观念影响较大。同时,西方的异质文化反照出夷狄之说的懵懂、虚骄、自大和缺乏平等精神。时至十九世纪中期之后,夷夏之辨其实已入穷境。然而,在十九世纪中后期,作为一种观念的夷夏之辨仍然是中国社会里的普遍和多数,其中原因与当时频繁产生的民族冲突和民族矛盾息息相关。因此在这一时期,中国需要用古老的夷夏之辨来动员多数人和聚合人心以支撑民族心理防线。同时,亦有诸如冯桂芬等知识分子以其各自的论说具体地表达了中国人走出自己的历史经验,从而走出夷夏之辨的路迹。
第二个部分是对二十世纪民族主义的探讨。杨国强教授首先指出,中国“民族主义”这个概念源自日本。在二十世纪初期,宣传民族主义的最直接手段就是“反满”。但是,中国社会当时并没有激烈的“满汉民族矛盾”。两百年的民族融合已让民族矛盾消退。章太炎、严复等近代学者指出,当时社会“反满是小民族主义,反帝是大民族主义”。中国的民族主义在二十世纪前后发生了巨变,经历了庚子事变,中国基层民众发生了“民族心理防线的崩溃”。而这又进一步催生了“天演论”的传播,梁启超等人用西方的民族主义去调动中国的民族观。这一代人在受天演论的影响同时,也接受了民族主义中的先进和野蛮,由此演变为中国人“自认野蛮”的时代观念。五四运动促使了民族主义由“向内”转为“向外”。在“反帝”的目标下,民族主义最终得到了强化。最后,杨国强教授提出,中国的民族主义还始终有一种“世界主义”的关照。
在讲座尾声,同学们就“史料的选择与运用”、“‘天下’与‘世界主义’之间的关联性”等问题向杨国强教授积极请教,杨老师针对这些问题作了悉心解答。最后,主持本场讲座的袁成毅教授也代表学院和在场师生,对杨国强教授不辞辛劳来到杭师大与师生进行深度的学术交流表示了衷心的感谢!
学院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官方网站:rwxy.hznu.edu.cn
书记信箱:zhuying@hznu.edu.cn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 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推荐使用IE10.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