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0日下午,人文学院太炎讲堂系列讲座在恕园23号楼314会议室举行,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暨学衡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恭忠老师受邀作题为《“天下”观念的近代历程》的讲座,历史系陈明华副教授担任主持人。人文学院历史系薛玉琴、王才友、孙超、蔡丹妮、余辉等老师和众多学生参加,共同聆听了这场学术盛宴。
会议伊始,陈明华副教授向我们介绍了李老师的主要研究方向。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李老师开始了演讲。李恭忠老师的演讲主要围绕三个部分展开。
李老师首先从观念史的路径去对“天下”概念做一些提炼,梳理出几条脉络,分别是“天下”作为观念、制度(运行)、事件(过程)和大、小传统的体现。随后,李老师则说到他尝试在观念史的路径之外,把“天下”放在制度及其运行,特别是放在事件及其过程中去考察。
第一部分是何为“天下”。李老师将“天下”观念置于一系列具体的制度中予以阐释,简而言之,“天下”观念指向一种以王权主义为内核,以“朝贡贸易”为表象的政治、社会秩序。并且通过“洪任辉事件”向我们展现乾隆皇帝在该案决策中所展现的“天下”观念,即形式秩序上的华、夷之别和民、夷区隔。
第二部分讨论的是“天下”体系的困局。李老师紧接着开始抛出了这样几个问题,这样的一套“天下”体系有无元规则?如果有元规则的话,那是什么?是实力还是义理?李老师通过讲述明朝万历年间中国和日本的冲突,表明“天下”体制建立和运行都面临内在紧张。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在文化和技术上都更为强势的“远夷”的到来,给“天下”体系带来更严峻的冲击。通过对马嘎尔尼使使华、阿美士德使华和律劳卑事件的精细剖析,李老师呈现了“天下”体系在清中后期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在面对拥有高度文化和军事实力的西方列强时,原本形式上的天下秩序都难以维系。
第三部分是“天下”的崩解。李老师紧接着向我们展示了一系列战败与不平等条约所带来的影响。西方与清廷在各种交往规则和制度上开始处于“对等”,在实际中列强甚至凌驾其上。在《北京条约》之中,对方要求清朝皇帝谕令各地允许华工出国,体现了西方对于以皇权为中心的一套“天下”观念和体系的颠覆,并且凌驾于中国的政治权威之上。中国的士大夫也痛感于“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于小夷”,开始追求体制上的变革。1860年“天下”体系开始崩溃,而到1895年,“天下”观念在精英层面逐步走向崩溃。1901年梁启超提出“世界之中国时代”,意味着自觉告别“天下”观念,拥抱新的“世界”观念。李老师以孙中山的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结束了这次演讲。
与会师生对李恭忠老师的演讲反响热烈,同学们围绕演讲相关内容积极提问,李恭忠老师针对同学们的问题一一予以悉心解答。最后,主持本场讲座的陈明华副教授也代表学院和在场的广大师生,对李老师的精彩演讲表示了衷心的感谢!
学院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官方网站:rwxy.hznu.edu.cn
书记信箱:zhuying@hznu.edu.cn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 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推荐使用IE10.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