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太炎讲堂系列之:谈谈大学时代的读书与学术选择

来源:人文学院   作者:王楚迪    时间:2023-11-15
 

黄讲座2


2023年11月12日下午,题为“谈谈大学时代的读书与学术选择”的学术讲座于恕园23号楼312会议室成功举行。此次讲座邀请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文献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戏曲与俗文学研究》主编黄仕忠教授主讲,我院刘正平教授致开场辞并主持报告。师生齐聚,聆听黄仕忠教授求学任教生涯与科研经历的点点滴滴,体悟一代人的学问与读书方式。

在会议上,黄教授首先谈及自己的求学经历。当时,大多数人拥有的学习条件不理想,他坦言,自己所接受的教育并不系统。书籍是非常宝贵且稀缺的学习资源,几乎每位学生心中都充满了对书籍的渴望。即使在大学,学生去图书馆借书时,依然要做好借不到书的准备,只好哪本书还在就借哪本。不分东方西方、不分科目领域、能读到的书都读,是一种常态。

虽然条件艰难,但黄教授在学生生涯就锻炼出了自学的能力。担心自己的基础薄弱,黄教授就反复学习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一遍,边读原文边看注释;第二遍,尝试只看原文,用记忆中的注释去读顺,再根据注释验证,改正记错的地方;第三遍、第四遍,每次纠正一点,直至不看注释也能对每个字解释通畅为止。学习古代、现代汉语,他就联想自己的方言,看看有没有相应发音、意思的字词。

黄讲座1


“听话”,是黄教授在讲座上常说的词语,“还好我是比较听话的”。“听话”二字,成为他一生治学的方法、态度与追求的深刻引证。

跟从研究生导师徐朔方教授求学时,徐朔方教授让他通读《史记》《汉书》,他便认真阅读,后来听闻“前四史”乃必读书目,便又通读了《后汉书》与《三国志》。在课堂上,徐朔方教授提及可以将《史记》《汉书》比照着读,他又仔细对照二者的不同之处,将异文记录在八开的白纸上,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新解。

回归戏曲研究的领域,黄教授再度使用了对比的方法。他对《琵琶记》的各种版本进行了细致的比勘,发现了版本间的差异,并将这些差异归因于戏曲接受过程中的演变,于是找到了毕业论文的题目。

  “听话”与坚持自学的结果,便是学术知识的深厚积累,大量阅读是黄教授后期治学的保障。他还强调,读书要有专注力,要有穷尽相关文献的意识。

在高校指导学生时,他特别关注积累的重要性,体现出沉稳的、扎实的、“慢”的学术追求。面对学界、学术浮躁的问题,他认为要以厚重的学问超越功利的学问,不要太急于出成果,要先读书才能了解学术的基本路径。他提出,学生每天读书,每天要记录数个问题。当学生发现大量的问题其实出于阅读不足、或发现问题前人早已研究过时,虽不免失落,但沙里淘金,才能筛选出最终的、有意义的问题。

黄教授还提出一个相当有趣的观点——阅读后的“没有感想”才是要记录的。首先,即使没有感想也要试图找到感想,这是为了锻炼自己发掘的能力;其次,要深究“没有感想”背后的原因,是司空见惯、还是阅历不足,这是值得自我省思的问题。

讲座尾声,同学们就戏曲方面的问题向黄教授积极请教。如“在元曲中,是否存在一类情节与某些套曲搭配效果好、以至于成为一种创作套路或模板”,黄教授认为这一现象是存在的,但是暂时无法认定某类情节与某些套曲存在固定搭配,在进行文献的版本对比时,可能能够发掘出相关证据,因为版本的差异体现出唱、曲、舞台艺术的演进。


学院新闻
官方微信
学校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
(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浙ICP备070099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