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太炎讲堂系列之:中国早期经典的文本生成问题

来源:人文学院   作者:陈春    时间:2023-11-15
 

赵讲座1


20231113日晚,人文学院太炎讲堂系列讲座在恕园23号楼314会议室召开,中国乐府学会会长、首都师范大学燕京人文讲席教授赵敏俐教授受邀作题为“中国早期经典的文本生成问题”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中文系张树国教授担任主持人,一同出席讲座的还有我院刘正平教授、王晶波教授、姜荣刚教授、陈学祖副教授、谷玲玲助理研究员,以及众多孳孳向学的本、硕同窗。

本次讲座主要围绕中国早期经典文本的生成问题进行探讨,并以“六经”“诸子”为例,揭示了早期经典文本生成过程的复杂性,表明对早期经典文本生成过程的分类和细致研究,是我们研究早期经典的基础。

赵讲座2


赵敏俐教授根据早期经典文本生成过程的共性,将早期经典文本分为汇编型、著述型和阐释型三种。

第一类是汇编型早期经典,以《诗经》《尚书》《周易》为例,其中《诗经》特征最为明显。赵敏俐教授以《诗经》为例探讨了作者的复杂性、篇章时代的复杂性,揭示了汇编型经典文本往往是早期某种类型文献的合集,他们生成于不同的朝代,其后有一个不断扩充和删减的过程。

第二类是著述型早期经典,它们是王学衰弱,私学兴盛的产物,如孔子因鲁《史》而作的《春秋》。至于春秋末期到战国以来诸子著述,则可分为多种情况。一种是如《老子》一般原有著者,后又不断修改扩充;一种是如《孟子》一般由孟子和学生万章等人共同完成;还有如《墨子》《庄子》一般体现为一个学派整体思想的著作。著述型经典相当复杂,但它们都有迹可循,有作者可考,因此著述型经典具有鲜明的学派特征。

第三类是阐释型早期经典,以《春秋三传》《易传》《毛传》《礼记》为代表。它们本是对某部早期经典的阐释和解说,由于它们的出现提升了经典的价值,它们本身也在增华的过程中成为了经典。阐释型经典的形成具有明显的积累型特点,它是由某一阐释者发凡起例,后代传承者在此基础上不断生发,最终被经典化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三种类型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之间多有交叉,有些则无法明确归类。

赵敏俐教授还指出早期经典的形成,也深受口头传承和书写传承的影响。口头传承是早期经典的重要传播方式,口头文学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如口头传承就造成了《诗经》文本的不同。早期经典最终是通过书写完成的,复杂的著述和漫长的历史演进,自然会造就各个时期不同的文本,而文本定型过程中的讹谬增损也应值得注意。最后赵敏俐教授提出有两点值得深思,一是经典文本的演变过程,本身就是一部学术史,文献学与学术史的统一,必将是中国早期经典阐释的根本途径。二是要从文化建构的角度看早期文本的生成意义,综合早期经典本身的丰富内涵以及当代出土文献,开创新时期的经典阐释学,重建中国早期文化,必将成为今后学术的发展方向。

赵讲座3


赵敏俐教授发言结束后,张树国教授表达了对本次讲座的理解和感悟,深刻肯定了赵敏俐教授在早期经典文本研究中的深入性和独创性。之后在场师生踊跃提问,赵老师认真地解答了文本经典化的过程和出土文献对传世文献的影响等问题,为我们理解中国早期经典文本提供了开阔的学术视野。讲座最后,张树国教授代表学院和全体师生,对赵敏俐教授不辞辛劳来到杭师大与师生进行学术交流表示了衷心的感谢!


学院新闻
官方微信
学校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
(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浙ICP备070099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