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太炎讲堂系列讲座之:西方理论在中国:“译介”导向还是“问题”导向

来源:人文学院   作者:人文学院    时间:2024-01-22
 

2024118日下午,人文学院太炎讲堂系列讲座在恕园23号楼314会议室召开。主讲人美国杜克大学刘康教授以“西方理论在中国:‘译介’导向还是‘问题’导向”为题进行了精彩阐述。人文学院刘欣老师担任此次讲座主持人,出席讲座的还有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吴悠教授、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刘雁翎老师,以及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艺学教师单小曦、俞晓霞、王若存、宋聪聪、王樱子。

讲座伊始,刘欣老师简要介绍了刘康教授,与会老师和同学对刘康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刘康教授首先以“讲故事”的方法从自身的求学经历与学术兴趣讲起,讲述了他对巴赫金理论的接触。他谈道,海外求学期间,他就有意识地运用巴赫金的“思想狂欢”来阅读一些经典著作,从美国现代主义小说、法国小说到中国“四大名著”和金庸小说。此后在乐黛云老师的鼓励和建议下,开启《对话的喧声:巴赫金的文化转型理论》一书的写作。在该书中,他将巴赫金纳入“后学”理论的框架,并以此为起点,落实到对“中国问题”的思考。

刘康讲座1

讲座第二部分,刘康教授着重说明了他接触巴赫金理论的缘由。他指出,在巴赫金的理论中他发现了“中国”,或者说从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理论和现实中发现了巴赫金,这种双向的发现他称之为“文化转型”。在刘康教授看来,巴赫金正是借用小说来比喻文化转型,在巴赫金的著作中,罗马时代、中世纪、文艺复兴等都充满了历史转型的隐喻意味。同时,刘康教授也指出了语言分析、文本细读、形式批评之于人文社科研究的重要性,而这正是巴赫金所重视的,也是刘康教授一以贯之的研究理路。巴赫金综合运用形式主义批评方法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拉伯雷的经典著作进行了文本解读与形式分析,融汇形成以“复调”“狂欢化”为主的对话理论。

刘康讲座2

讲座第三部分,刘康教授主要阐述了巴赫金理论对思考中国文化转型的关联与意义,以及他如何运用巴赫金的理论来解释中国问题。首先,刘康教授认为,巴赫金的理论始终离不开俄国和苏联的历史文化背景,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主要经由俄苏,因此,能够通过巴赫金的理论来思考中国的文化转型。其次,刘康教授提出文学话语中的“语录体”“大说”“小说”等问题,丰富以巴赫金理论解释中国问题的实践。

讲座最后,与会同学纷纷参与提问,刘康教授对同学们的问题进行一一解答。主持人刘欣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他指出,刘康教授的研究是一种问题导向的路径,通过问题化将看似互不关联的理论进行对话,这也启示人文社科研究要回到经典之中发现问题。至此,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刘康讲座3



学院新闻
官方微信
学校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
(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浙ICP备070099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