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并不存在一个“本质主义”的“文学性”,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常识。作为开放性的概念的“文学性”,随着现实与理论背景的变化而变化,是无法定义的,我们只能从它要面对的问题来勉强捕捉其飘忽的踪迹——无论怎样理解“文学性”,它都要能够应对变动的现实与人心。文学研究中的“文学性”也是如此,研究者也应根据时代环境和理论背景,随时做出调整,而不论是侧重科学性,还是个人性与本土性,都要有及物性,都要能够有效地捕捉文学文本与文学现象的轨迹,做出有效的阐释。
【关键词】文学性 文学性研究 科学
【来 源】《文艺争鸣》2023年第12期
学院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官方网站:rwxy.hznu.edu.cn
书记信箱:zhuying@hznu.edu.cn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 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推荐使用IE10.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