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下午,由人文学院主办的太炎讲堂系列讲座“档案记忆:明清时期的中国与世界”于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恕园23号楼312教室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李国荣研究员主讲,人文学院周东华教授主持,人文学院陈兆肆教授、林航教授、陈先松教授与谈,人文学院师生积极参与。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著名的一个商业贸易通道,也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汇之路,因为在这条路上贸易的物品主要是丝绸,所以被称为丝绸之路。但是历年来史学界对丝绸之路的研究是有局限性的:重汉唐,轻明清;重两线,轻其它;重海陆,轻陆路;重地方,轻中央。本次讲座就是要打破这种不平衡,以明清档案为依据给予明清时期的丝绸之路新的诠释。
李国荣研究员在讲座中指出,明清宫藏丝路档案从中央政府角度记载了明清时期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的历史详情,是全面研究明清时期丝绸之路实况最为珍贵的国家记忆。因此以明清宫藏思路档案为依据来重新审视明清丝绸之路,是具有权威性、可靠性、丰富性和唯一性的,对这批档案的整理研究将有助于全面认识明清时期的中国与世界。
在对档案的整理和研究后,可将明清时期的丝绸之路分为两个大方向: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并不仅仅是传统的自新疆西行亚欧的这一条线路,而是分为四条路线:东向,过江之路;南向,高山之路;西向,沙漠之路;北向,草原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也并不仅仅是传统的自南海下西洋的一条线,也有四个方向的路线:东洋之路;南洋之路;西洋之路;美洲之路。
通过对明清宫藏丝路档案的系统挖掘,可以发现丝绸之路在明清时期并没有中断,而是实实在在的一直在延续和伸展。而且明清丝路并不限于两条传统之路,它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八条线路。透过王朝档案和国家记忆,让我们听到了明清陆上丝路仍是驼铃声声,让我们看到了明清海上丝路仍是帆影片片!
三位与谈老师也发表了各自对于明清丝绸之路的理解。林航教授认为我们应当将丝绸之路作为一个宏观的概念进行解读,它不只是丝绸,也不只是汉唐,而是代表着中国从很早以前一直到明清、甚至到现在以来一种长期和世界的互动交往、和不同地区互相增进了解的过程,这里面涉及到商品,涉及到政治,涉及到外交,涉及到意识的观念、艺术甚至疾病等等,都是一个很宏大的观念。同时丝绸之路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明清时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崭新的视角去理解这一时代。
陈兆肆教授认为这次讲座刷新了我们对明清时期的刻板印象。此前杭州档案馆编了一本杭州与海上丝绸之路,但比起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杭州在这方面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这本书里的解释是比如通过大运河再到浙东运河与宁波关联上,或者是陆路和海上的结合。那么凭借这种间接的关联性说杭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心,这种说法很显然是带有一种地方的情结在里面的。
陈先松教授则是就讲座内容提出了三个疑问:第一,丝绸之路与非丝绸之路有什么区别?第二19世纪时有华工走海陆前往澳洲淘金,那么是不是应该有第九条丝绸之路是中国前往澳洲的?第三,档案中的内容是当地的商人转述给中国的官员,官员书写好再上交皇帝存档,如此档案中所记录的事实就经历了商人和官员的两层美化。同时私人日记中所记载的内容也会与档案有冲突、矛盾的地方。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处理经过美化的档案以及档案与私人日记中的矛盾?
李国荣老师对此进行了一一解答:第一,关于杭州的贸易档案确实很少,在整个贸易交往中杭州确实发挥了相应的作用,虽然大多是间接性的,但也有直接的,比如杭州织造。第二,关于丝绸之路和非丝绸之路,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不应当仅仅局限于这条路上到底有没有丝绸或者丝绸占了百分之多少,而应当看到它所代表的中国对外经济与文化的交流。第三,澳洲之路包含在了第八条路线中:(海上丝绸之路)美洲之路。第四,我们的确承认档案是真的,但是档案中的内容不一定全是真的。在读档案时,我们也要将它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比如文人笔记、地方志、碑刻等。
最后,主持人周东华教授总结讲座内容,李国荣研究员的精彩报告更新了我们对传统丝绸之路的认识,所提出的八条路线不仅是中国档案中记载的,而且能与西方档案中的记录相互印证,这是经得起检验的理论成果。
学院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官方网站:rwxy.hznu.edu.cn
书记信箱:zhuying@hznu.edu.cn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 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推荐使用IE10.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