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太炎讲堂系列之中国科举制度及其社会意义

来源:人文学院   作者:邵驰博    时间:2024-05-20
 

2024年5月16日,人文学院太炎讲堂系列讲座在下沙校区A218教室顺利举行。历史哲学博士、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蒋宝麟老师应邀作《中国的科举制度及其社会意义》讲座,我院历史系副教授陈明华老师主持了本次讲座。历史系、中文系部分同学共同聆听了本场学术盛宴。

讲座伊始,陈明华老师向大家介绍了蒋老师的研究领域和相关成果,并讲明了本场讲座的缘起。随后,蒋老师从日常用语“金榜题名”讲起,指出尽管当下的人们对科举制度多持一种负面的批判态度,但作为一种教育考试和管理选拔制度,科举制自隋唐以降,的确构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体系,即使在百年后的今天仍具有深厚的影响力,这一影响不仅体现在观念之中,更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与行为之中。

科举制中经历了创立、发展、废除的不同过程。产生于社会发展、统治者选拔人才以提升行政效率的需要。完善于唐宋,废止于清末新政。延续了千年之久,“虽然后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但总的来看,通过分开考试来选拔人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家大族垄断官位的状况,是社会阶层得以流动,比起前代的选官制度,无疑是一大进步。”蒋老师如是说。

科举1

接着,蒋老师介绍了科举制度的流程和考试内容,指出传统的考试程序相当繁琐。“有许多读书人从生员到举人和进士,往往耗费数十年,但功名与职官体系相连,人们又对此孜孜以求。这也就不难理解“范进中举”的现象如此之多的原因了。”

最后,如何评价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作用,如何理解其社会意义和影响。蒋老师提出要从宏观的文化角度去理解这一问题。科举制度塑造了传统的文化内核:即以儒学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从社会结构看,科举使得“士”这一阶层兴起,在官与民之间起着中介和疏通的作用。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

蒋老师语言幽默风趣,深入浅出,他以高考与科举相类比,指出古代科举也有“高考移民”和“枪手”,即“冒籍”和“枪替”,又以明清考题为例仔细阐述了科举内容及其背后的变化原因。最后,蒋老师希望大家都能从自己的生活感受出发,更好地理解科举制度及其社会逻辑。

科举2

与会师生对蒋老师的演讲反响热烈,同学们围绕演讲相关内容积极提问,蒋老师针对同学们的问题一一予以悉心解答。最后,主持本场讲座的陈明华副教授也代表学院和在场的广大师生,对老师的精彩演讲表示了衷心的感谢!




学院新闻
官方微信
学校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
(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浙ICP备070099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