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太炎讲堂系列之清代市场的现象与实质新探

来源:人文学院   作者:人文学院    时间:2024-06-03
 

5月31日下午,由人文学院主办的太炎讲堂系列讲座“清代市场的现象与实质新探” 于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恕园23号楼314教室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中山大学历史系黄国信教授主讲,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范立舟教授主持,陈兆肆、周东华、陈先松、张赟冰、琚小飞等教师及研究生、本科生近60人参与讲座

黄讲座2


黄国信教授的此次讲座探寻了王朝的意识形态与以理性经济人为主体的市场之间的联系。

对于清代市场,海外学者的主流观点认为清朝是市场经济。这样的认识与我们一直以来对清朝经济的理解相冲突,那么如何定义市场经济?现行公认的市场经济概念是奥地利学派代表人物米赛斯的观点:市场经济是一种基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分工社会。每一个人皆为自利而行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满足他人的需要。同时在市场的运行中,没有强制和压迫的存在。在这种理论之下,说清代是市场经济就意味着:在清代,所有人都可以享有私有产权,所有人在做市场交易的时候都不受其他人的干预和影响,所有人的决策都是为了经济利益的追求做出来的,并且交易市场形成了一个全国范围内有机的整体,一个地方物价的变动会在各个地方造成同步变动的现象。

那么,清朝经济真的是这样吗?翻看史料,我们可以发现在清代市场经济只是表象,在它之上还存在一个王权。而王权主导、影响着市场经济,由此清代市场的实质应当是“王朝主导型市场经济”(韩燕仪)。第一,清代市场的确属于市场经济的范畴:理性经济人的交易占主流;跨区域的长距离贸易已成规模,人们在集市交易一般生活用品;分散市场得到整合,交易会、交易所几乎不存在;构成清代市场经济体系的框架主要由政府推动,比如贡赋动力和政府主导(鼓励区域间米粮交换;鼓励因地制宜从事多种经营对区域性产业经济形成的推动;组织食盐市场等等)。但是清代市场又处处充斥着王权因素,是王权仁政爱民型市场经济:经济意识形态的家国同构,土地人民均为王之财富,所有子民均为王之子民;国家与人民的关系是从属关系,而非交换关系;国家有权控制所有财富,财富给人民使用,其使用方式是供给制还是市场制由国家自主决定,故土地可以是均田制,也可以是“不立田制”,所在资源可以政府直接掌控,也可以交人掌握并由市场交换来实现分配。

黄讲座3


最后,主持人范立舟教授总结本次讲座:在研究历史上存在的政治、经济、文化或是宗教的现象时,我们需要动用多方面的工具、多方面的武器。就像黄教授所研究的中国经济史,就动用了经济学这一社会科学的工具箱。当然,不管是运用哪一类社会科学的工具,我们都要注意不能把武器与古代史料复制粘贴式的粘合在一起。要学会将统计数据、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真正地运用到古代史的研究中来,而不是502胶水式的粘合起来进行所谓的“研究”。


学院新闻
官方微信
学校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
(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浙ICP备070099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