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太炎讲堂系列之“炸裂志:工人、诗歌及其他”

来源:人文学院   作者:陈序    时间:2024-06-12
 

6月5日下午,由人文学院主办的太炎讲堂“中国当代文学前沿问题”系列讲座——“炸裂志:工人、诗歌及其他”在杭州师范大学下沙校区D号教学楼101室顺利举办。本场讲座荣幸邀请到著名诗人、作家陈年喜担任主讲嘉宾,浙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濮波教授作为特邀嘉宾。讲座由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陈漪副教授主持。我校各系学生积极参与讲座,场内座无虚席。

陈年喜1


讲座以纪录片《我的诗篇》开场,用真实的影像介绍了矿工诗人陈年喜的矿上生活与文学创作。随后,三名来自我院的中文系学生,深情朗诵了陈年喜老师的诗歌作品。来自中文232班的王烁颖同学朗诵了《峡河岸上的村庄》;来自中文232班的陈序、潘毅同学合作朗诵了陈年喜老师的经典作品《炸裂志》。

陈年喜4

陈年喜3 拷贝


暖场之后,人文学院副教授陈漪老师主持开场,介绍了本场讲座的嘉宾——诗人、作家陈年喜,作为第一届中国工人诗歌桂冠奖得主、中央电视台《朗读者》栏目嘉宾,他曾参与摄制纪录片《我的诗篇》,也曾受邀赴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进行诗歌交流。诗集《炸裂志》《陈年喜的诗》及散文集《微尘》《活着就是冲天一喊》《一地霜白》《峡河西流去》等作品更是受到了读者好评。

随后,陈年喜老师开始了下午的讲座。陈年喜老师从他的故乡讲起,讲述了故乡峡河的自然风景,介绍了当地的风土人情。陈年喜老师说,他的文学是出发于故乡的,也回归于故乡,这也与许多的作家产生了共鸣。陈年喜说,“关于峡河村的人和事,我不去记录,谁还会去记录。”于是他决定给家乡作传,把故乡的乡音、乡貌、乡土人情记录在他的新散文集《峡河西流去》里。

接下来,陈年喜老师讲述了自己的文学历程。80年代末,他高中毕业,正值改革开放,国门初开,来自全世界的信息爆炸式的涌入中国,写诗风潮席卷中国大地,诗歌刊物非常丰富,人们也对读诗、写诗有极大的热情。但陈年喜老师认为,那时候他的写作并没有对文学和诗歌的“自觉”,而是带着功利心的,希望通过诗歌、文学改变自己的命运。

而矿山的生活让他的文学有了很大的转变。1999年,他进入矿山,在和炸药、死亡一起纠缠的16年的漫长时间中,他开始对诗歌和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高山大川中做着爆破的工作,他感受到生命的渺小、自然的广阔。他开始有一种迫切的愿望,去把这种没有人了解的生活去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去看到:繁华时代背后,还有着在当中挣扎的人群。同时,在偏远的山区里,他也看到了与外部世界隔断的一群人。在尽管生活环境艰辛,世代居此的他们却洋溢着幸福和欢乐。他们以原始、独特的乐器,甚至是瓢等生活器具击奏乐曲,纵情歌舞。陈年喜老师说,人在不同的环境中会诞生不同的韧性,诞生对世界、对生活不同的认识,每个人都有着对自己生命的自洽,有着自己在世界中的生存法则。

这也引出了陈年喜老师对于文学的理解。“文学应该展现原生的人和生活,书写一个人对生命的自洽,而非用理论构建文学。”陈年喜老师认为,不应该用理论先行的方法去构建文学,而是应该用自身的人生体验去书写、创作。同时,陈年喜老师也指出,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既能够超越具体时空的局限,有着“超越时代”的特点,能够触及人性普遍、永恒的情感与思考;又承担着“反映时代”的重任,展现所在时代的风貌与精神特质。

陈年喜2


在陈年喜老师的分享之后,本场讲座的特邀嘉宾浙江传媒学院濮波教授分享了他对陈年喜老师的诗的评论。濮波教授认为,陈年喜的诗歌用质朴的、带有呼吸的语言,书写生命经历。陈年喜诗歌的文字中,透露着他的时间意识;诗歌中的意象和语式,组成了诗歌最为本质的透视和隐喻功能的呈现;擅长在诗歌中运用赋比兴,尤其擅长“赋”,由此让诗歌的内容有了时间的厚度。

参会师生对此次讲座反响强烈,积极围绕着文学、诗歌等问题对陈年喜老师展开提问,展现了高度的热情。陈年喜老师对问题逐一细致回答,交流氛围颇为热烈。最后,现场三位观众随机翻开陈年喜老师的诗集,用自己的理解即兴朗诵,在诗歌中结束了这场属于诗和文学的讲座。


学院新闻
官方微信
学校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
(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浙ICP备070099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