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1日下午,人文学院太炎讲堂系列讲座在恕园23号楼312会议室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左玉河老师受邀作题为“问题、史料与范式:提升历史研究原创能力的关键环节”的讲座,历史学系周东华教授担任主持人。人文学院历史学系林航、琚小飞、任虎等老师和众多学生参加,共同聆听了这场学术盛宴。
讲座伊始,左老师指出目前中国历史学知识体系取到了突出成绩,基本构建了中国自主的历史学知识体系,但距离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自主”有较大差距,存在着学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理论解释能力薄弱、缺乏标识性学科概念等问题。其中最大的学术短板,就是中国历史学研究的原创能力不高。左老师接着讲到,构建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是如何提升历史研究的原创能力,而提升研究原创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必须抓住问题导向、史料解读和范式更新三个关键环节。
第一部分主要围绕问题导向展开。左老师向我们讲到问题是学术研究的起点,问题意识是学术创新的不竭源泉,而提出问题是历史研究的前提和起点,解决问题是历史研究的核心和归宿。左老师在结合自身在研究时的经验,向我们讲到历史研究,必须首先要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然后围绕问题确定研究主题,再搜集史料并着力解决所确定的问题。问题不仅决定着研究主题,还决定着材料搜集的方向。如何增强历史研究的问题意识,左老师接着向我们讲到,历史研究必须关注时代需求和现实需求,自觉提升发现新问题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还必须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怀疑批判精神,要自觉地“去熟悉化”和“再问题化”。
第二部分主要围绕史料解读展开。左老师在结合自己以往在阅读史料时的经验,向我们讲到历史学的基本要求,是必须将研究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上,从史料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没有史料是无法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更无法构建历史事实并进而形成新知识。左老师接着向我们讲述有关史料的考证辩伪问题,在大数据和智能化的新时代,围绕所研究问题而搜集历史资料是很容易的。但面对不同种类的史料,研究者必须重视对史料进行考证辩伪。左老师以自己所看过的部分史料为例,向我们讲述了不少特定时期的报刊文章,多是政策宣传和典型报道,其中包含不有不少并非真实的历史信息,需要研究者回到历史现场,详细解读报刊资料及其历史语境,才能辨别这些史料的真实信息。民间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同样存在着这样的偏向,需要研究者必须加以慎重辨别。
左老师还向我们讲到“史料并不等于史学”,史料本身是不会开口说话的,其中包含的内涵及意义,需要研究者加以“解读”才能显现出来,故史料是需要研究者“解读”并“代言”的,分析史料建构基础的史实,发现并建立史实之间的因果联系,构成历史发展的过程,便实现了从“史料”到“史实”的建构过程。
第三部分主要围绕范式更新展开。左老师讲到目前历史研究的突出偏向,是偏重于历史叙述而忽视历史解释,叙事多阐释少,缺乏必要的理论分析深度,学术原创性不高。作为理论阐释体系,范式提供了分析和解决历史研究问题的理论工具。
随后,左老师以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为例,讲到近代史研究范式经历了从“革命史范式”,“新革命史范式”到“现代化范式”,“新现代化范式”的转变,研究理论范式的不断更新,拓展了近代史研究的领域,提出了近代史研究的新问题;因对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主题主线及重大事件人物作了新解释,故形成了许多新观点,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知识,集中体现了近代史研究的进步。而如何提升历史研究理论解释能力,左老师分别讲到,首先需要引入历史研究薄弱的“社会史范式”、其次要引入历史研究的“微观史范式”和历史研究的“总体史范式”,最后还需要以“跨学科”与“学科融合”推动范式更新。在热烈的掌声中,左老师结束了这次演讲。
与会师生对左玉河老师的演讲反响热烈,同学们围绕演讲相关内容积极提问,左玉河老师针对同学们的问题一一予以悉心解答。最后,主持本场讲座的周东华教授也代表学院和在场的广大师生,对左老师的精彩演讲表示了衷心的感谢!
学院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官方网站:rwxy.hznu.edu.cn
书记信箱:zhuying@hznu.edu.cn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 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推荐使用IE10.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