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太炎讲堂系列之大一统视野下的明清易代与欧洲经验的局限

来源:人文学院   作者:人文学院    时间:2024-11-07
 

2024年11月5日上午,太炎讲堂“比较视野下的制度与思想文化”系列讲座在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恕园23号楼314会议室召开,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浒受邀作题为“大一统视野下的明清易代与欧洲经验的局限”的分享。历史系琚小飞副教授担任主持人。历史系周东华、薛玉琴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幸子、浙江工商大学杨齐福等老师和众多本科生、研究生参与,共同聆听了报告。

图片11


在比较视野下,如何重建历史研究的坐标系?如何把握中国和欧洲的共时性?朱浒教授在此次讲座中通过深入分析中国和欧洲的分流,回答了这些问题。

首先,从全球危机冲击下考察中国和欧洲的国家演变。17世纪发生在欧亚大陆上的明清易代和三十年战争导致明王朝和哈布斯堡王朝的崩溃,从此中国和欧洲展现出不同的国家建构方式。在中国,清朝实现了大规模的统一;在欧洲,神圣罗马帝国瓦解,欧洲多国体系确立,均势格局逐渐形成。其次,朱浒老师分析了“大一统”和“自然法”的内涵,深入阐述中国大统一与欧洲大分裂的政治逻辑。清朝通过收复西北边疆地区以及联盟蒙古和西藏赋予了大一统以新的涵义。在欧洲,流行着以格劳修斯、霍布斯与普芬道夫为代表的现代自然法的国家学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意味着对主权国家原则的普遍承认,不允许欧洲大陆存在强有力的帝国,以期实现永久和平。最后,通过观察清代中国和近代早期欧洲的国家关系取向来探究两种不同政治逻辑的实际运作情况。朱浒老师认为,“和为贵”是清朝处理国家关系的主轴,清朝坚定维持宗藩关系从而拒绝了哈萨克内附的请求,并且从未发动过对外的侵略战争。而欧洲却截然相反,欧洲国家出于利益和安全的考虑,进行了大规模的军备竞赛从而催生出了“军事革命”与“科学革命”。

通过中西对比,朱浒教授细致入微而轻松有趣地与我院师生们交流着对于明清易代的思考,赢得了大家热烈的反响。到了本次讲座的提问环节,就民族国家构建问题和大一统内涵问题,朱教授进行了一一解答。讲座最后,主持本场讲座的琚小飞老师鼓励学生争取进一步深造,并再次提议在座师生用热烈的掌声向朱浒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由衷的感谢!

图片12

图片13 拷贝




学院新闻
官方微信
学校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
(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浙ICP备070099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