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1日下午,人文学院太炎讲堂系列讲座在恕园23号楼312会议室召开,香港树仁大学历史系主任何其亮教授受邀作题为“人民的西湖:共和国时代的自然、景观与能动性”的分享,历史系周东华教授担任主持人,历史系教师、研究生以及浙江档案馆等相关单位的老师参加。
讲座伊始,何其亮老师谈及写作《人民的西湖》这本书的缘起。首先是出于对西湖的兴趣,探讨了西湖的景观史,后又探讨了西湖景观中非人类的历史。“能动性”是这本书的关键词,它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是人类的能动性,另一层是非人类的能动性。
何其亮老师先介绍了共和国初期杭州的特殊地位——是一座侧重于政治旅游的消费城市。后来杭州的定位发生改变,“把消费城市变成生产城市”,杭州自身定位的改变导致了西湖景观的变迁。毛泽东时代西湖景观的变化大致经历了这五个阶段:西湖疏浚、花港观鱼重建、植树造林、南山养猪以及平坟。
花港观鱼公园是何其亮老师课题发源的地方。何老师认为空间是非静态的,它蕴含着四个“空间实践”,它们分别是政治的、私人的、话语的和生产的空间实践。各国政要参观花港观鱼公园,就体现了发挥政治旅游功能的空间实践;每个人对花港观鱼公园不同的感触则体现了体验空间的私人性。空间是复杂的,它既有政治功能,又承载了私人经验。共和国初期西湖周围的植树造林工程就有政治上和环境上的意义,即促进社会动员和保持水土。种植马尾松不仅仅是因为其耐贫瘠酸性山地的生物特性,也有其文化性的原因。造林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松毛虫害,茶农和林业工作者在土地使用和所有权上产生了难以调和的冲突。开展养猪业与清理古迹的问题其实是城市定位的问题。发展养猪业是政府想把西湖转为生产性空间的尝试;平坟则是西湖成为文化怀古空间曲折历程中的一环。
何其亮老师对西湖空间的看法令人耳目一新,四个“空间实践”丰富了师生们对景观的认知,同时非人类角度的研究也让人意识到要从“人的目的”之外考虑非人类的能动性。到了本次讲座的提问环节,何老师对在场老师和学生的提问做出了详细的解答。讲座最后,主持人周东华老师再次提议在座师生用热烈的掌声为何其亮老师的精彩分享表示衷心的感谢!
学院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官方网站:rwxy.hznu.edu.cn
书记信箱:zhuying@hznu.edu.cn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 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推荐使用IE10.0以上版本浏览器